给辛先生提几点善意的(非科学)技术性的意见: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巴豆 于 March 23, 2005 11:12:54:

回答: 初等宝地,转拙文一篇,不成敬意,请各位大侠多多关照。 由 辛普里 于 March 22, 2005 09:05:37:

辛先生的文章,新民读完了,说:看不懂。老椰子读了一半,说:放弃了。巴豆前两个自然段还没看完,也说:不行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下面几个原因:

1.关键词语定义不明。我个人觉得,如果一篇理论性文章,其目的又是为了唤起某种大众意识,比如环保意识,它的语言就应该大众化一点儿。但如果作者认为大众化语言的使用不足以显示其理论或其理论水平之高深的话,非要使用非大众化语言倒也无妨,不过那就应该对在文中某些频繁使用的关键性非大众化词语,先给出一个准确明晰的定义,然后再去说事儿论理,否则便有意无意很容易让别人难以理解。比如辛先生对在开篇伊始以及贯穿全文所使用的“科学文化人”一词,就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自认为既懂点儿科学又有点儿文化的我看了半天,也没整明白到底什么是“科学文化人”。 还有,什么是“一阶知识”、“二阶知识”、“三阶知识”呀?对吉大理科毕业的人来说,也许还好理解:在理化楼一阶上课学的知识叫“一阶知识”,在二阶上课学的知识就叫“二阶知识”,以此类推(幸好辛先生文中提到的知识阶数没超过三)。:))) 可对不是吉大的人来说,怎么理解?若大多数人不理解,你这文章不是白写白登了吗?所以建议辛先生以后在这类比较高深的理论性文章中,对这个问题予以应有的注意。

2。概念、逻辑运用比较混乱。就以“常说科学技术有负面效应,并以此作为他们主张科学传播的理由之一。殊不知,如果说科学技术有负面效应的话,那么科学传播难道不同样也有负面效应吗?而且它应该有更加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一表述为例。第一,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作为观察、探索、记录、验证自然运动规律的认知过程,本身并无什么正面或负面效应。只是在具体运用由科学所获得的知识--技术--时,才有所谓的正面负面效应(例子就不用举了,要举可举三天三夜:));但技术运用的正、负面效应则是由运用技术的人来决定的,与科学本身无关。所以当辛先生说:“如果说科学技术有负面效应的话,那么科学传播难道不同样也有负面效应吗?”这句话时,有意无意地来了一个“技术”的“缺省配置”--把从前一句里的“科学技术”变成后面的只剩下“科学”,于是就把具有负面效应的“技术”这个概念一下子就转换成了“科学”,于是就达到了辛先生想要得出的结论--科学是有负面效应的。这是一个逻辑错误! 因此结论也是错误的。第二,当辛先生在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的同时,还混淆了另外“两个”概念,即:“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有两个意思:(1) 科学的传播,这是指传播的(一个)对象;(2) 科学地传播,这是指传播的(一种)方式。这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辛先生文中的例子,当我们运送高危有毒易燃易爆物品从一地到另一地时(广义一点儿的“传播”),如果我们事先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预先做好各种防范措施,安全地把这些危险物品送到目的地,这就是一个“科学地”传播过程,但这肯定不是“科学”的传播。如果辛先生同意我说的“科学本身没有正面或/和负面效应”的说法,那么“科学的传播”就不应该具有负面效应。而如果“科学地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为了消除传播对象的“负面效应”(高危物品潜在的危险性),因而也就不应该具有“负面效应”。当然,如果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某种负面效应(如高危物品泄漏),那正说明这个传播过程不科学而不能称之为“科学地传播”。因此,辛先生文中所说的“科学传播的负面效应”--无论是“科学的传播”还是“科学地传播”, 都不能成立。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正是辛先生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在表述中作了错误的逻辑转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