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神弟:)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悠悠 于 December 14, 2005 23:31:27:

回答: 回悠兄, 由 神河庙 于 December 13, 2005 23:23:26:

昨晚看球睡过去了,晚饭后才看到。

“贰”作数字与“二”同,也当“副”、“益”之义。但贰臣”专指由旧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担任官职的人,已是固定用法。若用“二臣”,恐有歧义。例:上重用二臣,老臣忧之。:)

(关于祖大寿) 俺也不甚理解,估计有以下原因:

1。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称王与明朝分庭抗礼之后,历次战役,只有袁崇焕是其对手,以至他自己都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而祖大寿是当时袁崇焕手下两个主要将领之一(另一个是满贵)。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初攻明,先攻宁远不克,与祖大寿等战于宁远城下,败而复攻锦州,不克再败。此役就是明史上的“宁锦大捷”。当时袁是督军,指挥调度,祖是主要将领,具体执行。袁崇焕冤死之后,能与皇太极周旋玩几个回合的明军将领中,也就剩一个祖大寿了,想来皇太极对他印象深刻,有惺惺相惜之意。

2。祖大寿善守不善攻,凡是他守之城,清兵都是屡攻不下(如宁远,锦州,大凌河),以至皇太极每次攻祖守之城,都屡次三番与书劝降。祖大寿诈降那一次(守大凌河),皇太极曾复书祖大寿,许以不杀。自古君无戏言,所以即使再擒住祖大寿也不会杀他。因此当最后祖大寿投降时,谢诈降之死罪,皇太极则对他说:“尔背我为尔主,为尔妻子宗族耳。朕尝语内院诸臣,谓祖大寿必不能死,后且复降,然朕决不加诛。往事已毕,自后能竭力事朕则善矣。”想想崇祯猜忌多疑,先招袁、祖上殿慰之,转眼之间听信谗言,复招诘责,缚袁下狱,吓得在旁边的祖大寿差点没尿裤子:),遂带所部东出山海关不干了,还是崇祯让在狱中的袁崇焕写信才将其招回。对比皇太极和崇祯,谁得天下谁失天下不是明摆着的吗?! 这是闲话了。

无论是惺惺相惜也好,君无戏言也好,回顾历史,其实皇太极从祖大寿的诈降中得益无穷。放了祖大寿,才有后来的清军围困锦州(又是祖大寿守城),才有为解锦州之围洪承畴领十三万明军来援,才有明军松山大败和洪承畴降清,从此大明朝再无良将精兵,才有李自成东山再起打进北京,才有吴三桂开关引八旗铁骑杀进中原,才有后来大清近二百七十年的江山。。。

估计毛泽东和林彪也都熟悉这段历史,所以辽沈战役的战法如出一辄。先围锦州,引老蒋要死要活非调廖耀湘兵团增援,以至廖兵团全军覆灭,以至林彪大军入关,兵不血刃开进北京城,一直打到海南岛。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历史的重演,那个国军锦州守将(忘了是谁,懒得查了)就是祖大寿,这廖耀湘就是洪承畴,傅作义相当于吴三贵:)。。。呵呵,扯远了,打住。

晚安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