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CANADAGE 于 January 17, 2006 13:17:38:
回答: 两人是男女主角之一 由 西里 于 January 17, 2006 12:13:56:
西里说得好。如果没有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是不太会喜欢这类作品的。电视
开播之后,好评如潮。特别是铁道兵们简直都“疯”了。铁道兵可以说是解放军里
最“悲壮”的一个军种了。他们在和平建设时期伤亡最大。而且突然就把军籍给
“开除”了。他们好多人写的观后感跟电视剧本身一样动人。下边再附一篇。
西里咱们一起来挑瑕疵
1。 干部领章不应该有兵种标志。
2。 营长到不了校官衔。
3。 打篮球开始喊“向营部学习!”“向一连学习”都对。又加一句“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就错了。那句话要四、五年以后才流行。
4。 柱子说“向毛主席发誓”也说早了。
5。 剧中多处出现的导火索,肯定不是铁道兵用的,象过年放炮仗的火药捻。
6。 六四年正是“三八作风”“四好连队”“ 五好战士”,“大学毛主席著作”
的时候,这个时代气氛没有表现出来。
7。 ...
你接着来。
*********************************************************************
梦牵情绕铁道兵
原铁五师宣传科干事 段海燕
《铁色高原》剧组的战友们:各位铁道兵战友:
我试着在键盘上轻轻输入《铁道兵》三个大字,主页上扑面跃出浓墨重彩的《铁色
高原》!我欣喜万分!早就听说大生等战友为隐入军史的铁道兵作了一件功在千秋
的大事,我期盼着早日在银屏上看到风餐露宿 沐雨栉风的老战友.
20年,整整20年,为了国家的需要,铁道兵这一特殊的英雄兵种已隐入历史的深处。
虽然,在人民军队的序列中再也没有了“逢山筑路 遇水架桥”自负盈亏的铁道兵兵
种,虽然,共和国三山五岳的交通大道上再也看不到“亥”的汽车奔驶;但铁道兵
战士志在四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一代代战友用汗水、鲜血、青春谱写
的铁道兵的辉煌历史永存!共和国的版图上纵横交错的钢铁运输大动脉无字镌刻着
建设者的英名:铁道兵!
我为我曾是一名铁道兵战士而光荣自豪!他激励我奋进、他催促我求知,他鞭策我
为祖国奉献,他让我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他让我今生不忘“我是铁道兵”!
这是特殊的兵种──曾有过非常悲壮的军旅生涯
这是激情燃烧的年代──历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艰难困苦的磨练
这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为共和国建设献出了宝贵青春乃至生命
这是值得永远弘扬的奉献精神──对逝去的时光倍感自豪和留恋
简短的剧情介绍,带着我的思绪飞回了梦牵情绕的成昆线,带我回到了钢铁重镇─
─攀枝花
朋友,您到过祖国的大西南吗?乘坐过成(都)──昆(明)线的火车吗?透过飞
驰的列车的车窗,沿着蜿蜒的铁道线您看到了什么?
您可看到,在苍松翠柏之中,在荒山秃岭之颠,在浪花飞溅的金沙江畔,沿着铁道
线矗立着的一座座烈士陵园,安卧在那里的是我年青的铁道兵战友的亡灵。
成都─一西昌─一攀枝花,千里成昆一线牵。沿途崇山峻岭,沿途层峦迭障,沿途
郁郁葱葱,沿途风光旖旎。蜿蜒的路基向前延伸,无尽的情丝萦绕着我:回攀枝花!
回攀枝花!
离别35年,多少回梦里回攀枝花啊,多少回梦游金沙江;多少回又着绿军装,多少
回战友相聚在芭蕉林。35年前,我从这里走上人生旅途,成为修建成昆铁路的中国
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特务连的一名新兵。
那时的攀枝花是祖国三线建设的大后方。抬头望高山,低头见河滩,金沙江象一条
银色的彩练镶嵌在群山环抱中。“奋战备荒为人民”、“先生产后生活”、“争时
间抢速度”,既是共和国领袖的指示也是建设者们的自觉行动。望着绵亘的群山,
连里的老兵告诉我:周恩来总理当年在为攀枝花钢铁厂选址时,曾指着这绵延起伏
的群山气吞山河地说:弄一弄就平了嘛!
于是,数万铁道兵官兵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扛着风枪浩浩荡荡地进山了。逢山筑路
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于是,沿着金沙江,沿着宝鼎山,筑路大军开始了
朱家堡堡定向大爆破;悬岩峭壁上就凿出了弄弄坪;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上建起了密
地大桥;在地质复杂的攀西修通了成昆铁路修通了金江支线。
“劈高山架桥梁,锦绣河山铺上了铁路网;今天汗水洒下地,明天鲜花齐开放,同
志们呀,迈开大步朝前走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兵歌萦回,往事历历:老乡
的甘蔗地里,有我们助民劳动的身影;高高的山岗上,我们攀崖爬壁去割安宁香茅
草,提炼治疗烧伤的新药;干燥的多风季节常使老乡的茅草屋失火,急促的紧急集
合号催我们下山救火。那时,我们的军装都打着补丁,那是训练和施工磨的;那时,
我们脸盆全是扁的,那是救火摔的;那时,我们的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那是
特务连女兵擒拿格斗的纪念,是爬电杆架线的馈赠。每逢春节、“八一”,驻地的
老乡就会挑上一担担罗汉甘蔗一串串芭蕉和用红糖做成的鸡、鸭、猪给连队送来,
咬一口透心甜;战鼓文工团送来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曲“战士的责任重”
唱得女兵们热泪盈眶.;“解放军进山修铁路,和咱彝家同甘苦,你们为边疆修筑幸
福路,金江边洒下了多少热汗珠”,军民鱼水情,其乐也融融。
在铁五师司令部驻地的山上有一座烈士陵园。守园的老红军说,部队过金沙江时他
负伤掉队了,解放后便做了守园人,他要伴随战友到永远。
满山的攀枝花开了,火红火红,点缀着南国风光。在这平均每2.5公里牺牲一个战士
生命的钢铁运输线上,铁五师的万余名官兵用血汗在攀枝花的崇山峻岭中为祖国母
亲开凿出了一条钢铁通道:丙谷隧道大塌方,正在施工的整整一个排的官兵无一幸
免;九道拐隧道、新庄隧道,那里长眠着我的战友我的亲人。在被列为“攀枝花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烈士陵园里,我肃立墓前怀念英灵。
30多年前,为了祖国大西南的三线建设,为了毛泽东主席“成昆线要快修”的命令,
年青的铁道兵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去殉祖国的事业,牺牲在铁路施工的前线。烈士陵
园的墓碑上分别写着:“为修建成昆铁路牺牲,时年十八岁”、“时年十九岁”
1970年4月的一天,正在“五七干校”接受“教育”的母亲被军代表通知让立即回成
都我姥爷家中,一种不详之兆笼罩着全家。几天后,妈妈带着疲惫和悲伤从成都回
到了金堂,她拉着我,话没出口已泪流成行:“你小舅舅牺牲在成昆铁路施工工地
上。”怎么会这样呢?这不可能!小舅舅前几天还给我写信说,修完成昆铁路还要
修渡口(现攀枝花市)支线,还要去北京修地铁,还要去坦桑尼亚修坦赞铁路;还
要等休假回成都,看我姥爷姥姥看我爸爸妈妈。
那一夜之间,我仿佛长大了许多许多,那一夜之间,爸爸妈妈谈了好久好久。第二
天清晨,妈妈告诉我:姥爷说,咱家第三代当兵的人就是你了。于是,懵懵懂懂的
我,不满16岁的我,告别父母悄然离家,坐汽车转火车来到了驻守在金沙江边的中
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特务连当了一名新兵。
25团的郭希增团长带我去祭扫烈士陵园。我在烈士墓前肃立默哀,仔细地阅读着:
“孙剑明烈士 四川成都市人 男 汉族 1949年6月出生 1968年入伍 1970年4月17日
在渡口建设中因公牺牲 时年20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8727部队”。
我眼前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墓碑,墓碑后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本该是鲜活的生命,
本该是朝气蓬勃.郭团长带着我沿着新铺轨的铁路参观,给我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的道理,给我讲朝鲜战场上老铁道兵的故事:战争是残酷的,当美国鬼子的飞机第
一次向铁道兵的抢修现场投掷定时炸弹时,谁也不知道那黑古隆冬,颗颗硕大的东
西是什么玩艺,说是炸弹,又没有爆炸,说是臭弹,又在卡卡地响,听得让人心里
直发怵,偏有一位指导员面对这个怪物,什么也没讲,一屁股坐在定时炸弹上镇定
自若地一挥手:“没关系,响不了,赶紧抢修吧!”这就是铁道兵战士献身精神传
给后人的崇高美的绝妙之所在。
和平年代,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修建成昆线时曾发生了
这样悲壮的一幕:部队在一座高山上宿营,白天,一场暴雨冲走了战士的被子,夜
间,又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早晨一看,宿营地不见了,全埋在雪地里。战士蜷曲
的身子象一座座雪丘,军号一吹,雪丘里站起了一个个雪人,然而,有两座雪丘却
静卧在雪原中,永远永远没有站起来。
战友们为祖国献身,亲人为祖国牺牲,共和国的史册上镌刻着他们的功绩;铁道兵
的军旗上有他们血染的风彩。多少年后,一位老兵告诉我:剑明本可以不牺牲的,
当时,组织上准备调他去机关任参谋,征求意见时,他却说:我是红军的后代应在
艰苦的施工第一线多锻炼做贡献。于是,为了排除“哑炮”,为了毛泽东主席“与
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的命令,他倒在了成昆线渡口支线的九道拐隧道,倒在了塌
方砸下的巨石中,牺牲在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通车之前,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65年
入伍的四川泸州籍老兵。
这就是我的战友,这就是我的亲人。在开发祖国大西南的三线建设中,在修建成昆
铁路中,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成昆铁路沿线山高谷深川大流急,线路
迂回重叠,桥隧相连,平均每1.7公里有一座桥梁,每2.5公里有一座隧道,每2.5公
里就有一名战士牺牲。当年国务院大西南三线建设总指挥彭德怀元帅在视察成昆铁
路工地时,深深地为铁道兵战士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所动容。在向烈士墓地献花时,
这位信奉“慈不掌兵”的老帅潸然泪下,他动情地说:“一定要把墓碑立在沿线最
显眼的地方。”
循着《铁色高原》的剧情,沿着蜿蜒的成昆铁路,我寻觅着当年战斗过的足迹,在
烈士鲜血染红的地方,我欣喜地看到: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起来了;二滩电站蓄水发
电了;一个个兵工生产基地建成了;一座座高新科技开发城在建了;当年的油毛毡
房、简易铁皮房早已变成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当年光秃秃的荒山早已滴翠点青瓜果
满枝头;当年的盘山小道早已是大道平坦车水马龙;当年荒凉的彝家村寨早已人声
鼎沸马达轰鸣铁水奔流钢花飞溅。唯有铁路桥的桥墩上还依稀可见当年铁道兵书写
的豪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
感谢《铁色高原》为我们打开封存的历史:如果说, 30年前电影《激战无名川》描
写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铁道兵用血肉之躯筑起“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让
后人懂得和平是牺牲换来的话,今天的《铁色高原》更让我们牢记铁道兵精神,让
解甲20余年后仍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共和国继续铺石垫路的数十万铁道兵官兵重回
精神军营,寻找回我们这代人的理想信念和执著追求的原动力
谢谢战友,谢谢《铁色高原》!
2005年2月28日匆匆 于成都
段海燕 副研究员 西南财经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书记
电话:028-87355690(办) 87353133(家)
13608081636
email:duanhy@swufe.edu.cn
jmwy@sw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