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物件还稍稍有点儿琢磨头儿”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霍林河 于 April 10, 2007 20:02:50:

回答: 霍大侠松花江请进来看 由 旅美札记 于 April 10, 2007 11:17:37:

这是松花江粗略看过照片后说的。

从造型和尺寸上看,这个物件应该叫罐,而不能称为坛。坛一般较大,且开口有向
外突出的边领儿,而这个物件的口沿儿是向内的。从色彩上看,比较象康熙末年以
后才出现的珐琅彩。康熙珐琅料全靠西洋进口,至雍正中期国产珐琅料儿才炼制成
功。

珐琅彩没有玻璃光泽,但金属质感强烈,其色彩种类也多于五彩料。由于珐琅料难
得,所以雍正中期以前的珐琅彩多是小件器物,且只用于宫廷陈设。雍正中期以后
珐琅彩制品的数量才多了起来,也开始有了稍大的器物。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图案多为花卉,且多有色底衬托。雍正时期除花卉外,开始有了
鸟兽、山水,许多器物是直接绘于白瓷之上,不再用色底。至乾隆时期珐琅彩数量
增多,但画工不如雍正时期──图案布局拥挤繁杂,并且开始出现人物图案。

既然这个物件上面有“大清雍正年制”的年款,那么鉴别就应该从它是否雍正官窑
制品入手。松花江说这个物件有以下几点“不象”(又是术语):

1.制工和图案不够精致。
2.图案上的人物故事部分多有茅盾、不协调之处(从圆形营帐和主要人物服装上看,
应该是与胡人有关的故事)。
3.年款错处太多。“清”字下体不清,“正”字写法不正(非篆非楷),特别是“雍”
字写得完全不合规范,在雍正年间的官窑中不可能有这种错误。
4.物件上没有明显的“包浆”──即长期陈放与外界接触,主要是与人接触留下的
痕迹。

所以,如果这个物件是仿制的话,应该是仿的雍正珐琅盖罐。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