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董、三这二人是舟山人。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老椰子 于 September 28, 2007 13:21:07:

回答: 过去的事儿 (8) 由 方周 于 September 27, 2007 22:16:56:

从照片看,渔船忒多。估计海里的鱼不一定多了。

拆毁鸦片战争古迹实在是不应该。不过,现在肯定已经部分恢复。不过,恢复的东西肯定有些不伦不类。

英国在1840年、1841年两度攻陷舟山,1846年撤退,因为目的已达到:南京条约已签订,香港已租借,五口岸(包括宁波)已开放。见史料一。

英国人没有想到,当年他们在舟山挑起战争,涂炭生灵,而一百年后,舟山人民在怒海中抢救了384名英军。见史料二。其中提到的舟山东极岛是指舟山群岛东部的中街山列岛。现场附近的三个岛的渔民参加了救援活动:庙子湖岛(东极镇所在地)、青浜岛、西福山岛,分别救出106人、216人、62人。

史料一

1840年(道光二十年)
7月2日 英海军司令伯麦率舰26艘入侵舟山洋面,图犯定海。
7月6日 凌晨,英军自定海东门进,中军游击罗建功等临阵逃,守军溃散,定海县城沦陷。知县姚怀祥投普慈寺梵宫池殉职,典史全福骂敌被杀害。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9月5日 新任英军司令璞鼎查率舰队攻陷厦门后北犯,再次侵入舟山洋面。
10月1日 英舰29艘,兵约4000人进犯,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部反击,激战6昼夜,直至短兵相接,三总兵均殉国。守军大部阵亡。英兵毙命400余名。定海再度陷落。摄定海厅舒恭绶逃至宁波。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4月29日 中英签订《退还舟山条约》,其中谓中国不得将舟山群岛割让给他国,他国如侵略舟山,英国当为“保护”。
7月25日 英军退出舟山。

史料二

“里斯本丸”船上的战俘,共计为1816名,都是当年在香港与日军作战被俘的英军官兵(还包括几名军官家属)。“里斯本丸”是条改装过的货船,甲板下有3个装货物的底舱,分为前舱、中舱、后舱。日军将这些战俘分别装进3个底舱,由于舱小人多,所有的人都只能站着。3个底舱就成了3听“装人的罐头”。甲板上则是770余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

当时,日军是要把这些战俘从香港押送到日本本土。该船既然用来运载战俘,在战时情况下,理应悬挂相关旗帜或明显标志,但是,日军没有在“里斯本丸”号上标明任何有关战俘船的标记。

1942年10月1日早晨,在舟山外洋巡逻的一艘美国潜艇(SS—214 USS GROUPER)发现该船后,就向其发射鱼雷,其中有一枚鱼雷击中该船。但是,“里斯本丸”号并没有马上沉没。

当天下午,日本的驱逐舰、运输船都赶到出事海域,将船上的大部分日军作了转移。然而,在这紧要关头,日本兵居然将3个底舱的压舱板全部钉死了。英俘中的军官向日军提出抗议,要求每个舱都拿掉一块板,让战俘们能呼吸到一点新鲜空气。但是,这一提议不仅遭到日军拒绝,日本兵甚至还在压舱板上蒙上防水布,从而使底舱的空气更加浑浊。

10月2日早晨,已经是遭鱼雷攻击后的24小时,该船还是没有沉没,并已经移动到距青浜岛3英里处的海面。但是,船的后舱已经进水。后舱的战俘在极度浑浊的空气中轮流用力踩动水泵排水。

上午8时多,船上所剩的日军和船员开始撤离。底舱的战俘开始自救。前舱和中舱的战俘最后终于艰难地打开了压舱板,爬上了甲板。日军却向他们开枪射击。不久,后舱进一步下沉,后舱的战俘最终没能打开压舱板,全部遇难。

冲出底舱的战俘纷纷跃入大海,向遥远的岛屿游去。途中有不少人葬身大海。一名幸存者后来回忆说:“奇迹真的发生了!中国的渔船队驶了过来,开始救助活动。我是被救的其中一个。所有被救的人太幸运了,也包括我。被救后我们所住的地方叫‘青浜’。”“这些中国人非常善良地对待战俘,给我们食物和中国人自己的衣服。”

幸存者汉密尔顿上校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原先,日本人的本意是让战俘全部淹死,这样他们就可以说船是被美国人击沉的,而他们没有机会实施救援。后来他们在海上看到中国人救了如此多的战俘后,才明白他们的计划不可能被实现,所以他们改变了策略。”

“里斯本丸”号上的战俘,本来完全有时间获救,日军在转移自己的士兵时,可以将战俘一起转移,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就这样,在舟山东极岛的外洋中,不仅沉没了一条大船,船旁还留着近千具英军官兵的遗骸(现在最保守的估计当时死了840余人)。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