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思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CHI 于 December 01, 2007 12:15:51:

引子,
大学期间,曾试着读过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不得法,当然也没读懂。毕业后的几年里又试了两次,还是读不懂。再往后,工作中时常听到有些同事提起库恩的思想及这本书,这又督促我再读这本书。可这时已找不到我那本购于吉大书亭的中译本了,不知丢在了何时何地。但这次读《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的情况与前几次大不相同,感觉顺当了许多。这可能是因为英文本比中译本易读,也可能是以前读了中译本(尽管没读懂)有了点基础。以下是读此书的若干手记。

甲,科学发展中的范式

范式(paradigm)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核心概念,库恩在书中作了极其复杂和精确的论证,把本已复杂的事情说得更加难以理解。愚以为,应有更平白的“屯语村言”来论述和解释,以使“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里的武器”。

传统的看法是把科学发展当作累积渐进的,它是个线性进步过程,即总是后来居上的。这一性质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截然不同: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伏无常,如当今的诗作比不上唐朝的,当今的词作比不上宋朝的,等等。虽然过去曾有人怀疑过这样的看法,但直到库恩的研究在1963年发表之后,人们才真正对科学的发展进程获得了一番崭新的认识。

库恩论述到,科学的进展并不一定是线性累积的,相反地,这一进展过程大体上是依循着“传统与突破”这一模式进行的。这同“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的过程很类似。所谓“传统”是指一门科学的研究工作, 在常规情况下,具有共同遵守的基本假定,价值体系和解决问题的程序。而所谓“突破”则是指一种科学传统积之已久,内部发生困难,尤其是无法对新的事实作出适当的处理。当这种困难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这门学科的传统便不可避免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即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一方面突破了旧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导致新传统的建立,使研究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根据库恩的理论,一切科学革命都必然要基本上牵涉到所谓“范式”的改变。那么“范式”究竟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范式”可以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范式指一门科学研究中的全套信仰,价值和技术。狭义的范式则是指一门科学在常规情况下共同遵奉的榜样。这个狭义的范式(榜样)也是广义的范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最重要,最中心的部分。

库恩充分地论证了一切常规科学都是在一定的范式指引下发展的。科学家学习其本专业的过程,通常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和规则入手。相反地,他总是以当时最新的具体的科学成就为榜样而逐渐习得。这种具体的科学成就在当今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的,在以往则见之于科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Physica),牛顿的《原理》(Principia), 等等。这正是狭义的范式所指。

范式不但指示科学家们以解决疑难问题的具体方式,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科学家以选择问题的标准。从科学史上看,可以说一切科学研究的传统都是由于范式的出现而形成的。研究的传统一旦形成之后,大多数的科学家都在一特定的范式的笼罩下从事“解难题”的常规工作。他们的志向决不在于根本性的新发现,并且对判离范式的异端往往采取一种抗拒或躲避的态度。

乙,范式创立时的特征

一般地说,科学史上树立起范式的巨匠们必须具备两个特征:第一,他不但在具体研究方面具有空前的成就,并且这种成就还起着示范的作用,使同行的人都得踏着他的足迹前行。第二, 他在本门学术中的成就虽大,但并没有解决其中的一切问题。恰恰相反,他一方面开启了无穷的法门,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无数的新问题,让后来的人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因而形成一个新的科学研究的传统。在科学史上,我们说“哥白尼的天文学”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就是因为哥白尼和弗洛伊德是建立各自学科范式的宗师。他们在天文学和心理学方面所创立的榜样使得他们后来学者不得不在长时期里埋首于“解难题”的扫荡工作。

丙,科学发展中的危机

但是科学史上的范式并不能永远维持其范式的地位。 新的科学事实不断出现,必有一天会使一个特定的范式指导下解决难题的方法失灵,而终至发生“技术上的坍塌”(technical breakdown)。这就是库恩在书中谈论很多的“危机”一词的确切涵义。科学史上“危机”的成因很复杂,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就外在的因素言,以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为例,则16 世纪要求历法改革的社会压力便增加了旧天文学传统的危机。但就内在因素言,“技术上的坍塌”是一切科学危机的核心,它主要是指特定学科内即有的逻辑体系无法面对新的事实,既包括仪器设备。危机导致革命:新的范式这时就要应运而生,代替旧的范式而成为下一阶段科学研究的榜样。当然,新旧范式的交替,其间并没有一条清楚的界限。有时候, 早在旧的范式如日中天之际,新范式即已萌芽,不过当时不受注意罢了。另一方面,新的范式当权之后,旧的范式并不完全消去其效用。举例来说,经典的化学键理论并没有完全取代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原子分子理论。直到今天,我们在实验室里每天都在用着单键,双键,离子键,共价键这些经典的化学键概念。


丁,科学革命

在以上一系列论述之后,库恩描述了科学革命本身的特性。首先,革命是由对既有的学科体系的“不满”和“困惑”而引发的。由少数的先觉者领头,提出问题,并提议可能的解困方案。这时会出现很多跟进的提案,但鲜少有那一个提案会明显地占据统治地位。尽管如此,这种多学派的讨论却达成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将以前并不引人注目的问题放大并广泛地传播开来,使大量的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卷入到这些“重大问题”中来;二是孕育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为新秩序(范式)的建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科学革命是世界观的变化,或者说, 它是在“灵魂深处爆发”的。具体地说,这种转变使得科学家们放弃既有的“全套信仰,价值和技术”,而采纳一套全新的范式,犹如转到另一星球上去工作。用库恩的语言,这种转变是格示塔转变(Gestalt-switch),而不是经由任何理解的过程。用咱们的话说既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一般来说,在能看得到的科学史记载上,革命是不存在的。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所遵循的秩序来源于同一个权威性的源头,这个源头即是科学教科书,通俗读物和以它们为基础的哲学论著。而在这一源头里,科学革命被有系统地掩饰掉了。库恩对“旧科学”进行了仔细地发掘,系统地分析和论证后,人们现已广泛地接受并信服了他的学说。

戊,影响所及

库恩的科学革命史观及这本书在欧美有着广泛的影响。试举两个亲身感受,可见一斑。

几年前,在匈牙利南部紧邻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的边境小城赛盖德(Szeged)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国际讨论会。由于参会者人数很少而会议日程被有意 安排得较松,所以有较多的时间闲扯。有一位来自瑞典的物理学家,大家都戏称他为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Nobel Committee guy)。在闲扯中我问他:现在中国的科学进展很猛,在各种科技期刊上可看到数目越来越多的文章发表,什么时候可以给中国科学家一个诺贝尔奖呢?听到我这一问题,这位很健谈的人突然语塞起来,扯了几句后,他先说:“在遴选中,我们只专注于科学价值和对人类进步的推动,并不考虑国籍,人种,性别等变量。” 这显然是个标准答案。但中国近年的进步毕竟是个比较显眼的事件,是轻易绕不过去的。他接着又说:“从中国发出的文章是越来越多了,但就我个人看,那都是线性进步事件 (linear improvement events)”。这句话是一语双关的:一方面是说,中国发表出的文章数量呈直线上升状态;另一方面是说,文章的内容都是在“常规科学”线性发展的状态中。显然,他们是在寻找“科学革命”。

几星期以前,同一伙投资银行家闲扯。说起找投资项目,我问其中一人,你为何把大笔的钱投到一些诸如 dl+)(ka&dlk5#$*@kdllllfgjk% 的项目上,银行家们异口同声反问:“哪有比那更好的呢?” 我问:“在投资银行家眼里,什么样的项目算是好项目?”一位认真地说:“我不能说什么样的项目算是好项目, 但是可以说什么样的项目不是好项目, 那就是那些只能带来线性进步(又一次地,linear improvement)的项目。我们都在找革命项目(Revolution projects)”。

己,备考

由稳定的状态经历一定的时期后,发生危机,而导致革命,革命又建立新的稳定的秩序, 在新稳定的秩序下,经济直线增长。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规律在东方社会里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事。尤其是有着深厚久远史学研究传统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将“科学革命”这一历史规律给硬看出来呢?求解!

今年日本某名校入学高考的历史卷有这样一题(大意):如所周知,中国的历史是依着“治乱相循”的规律演进的。即她的五千多年的历史被许多次的革命(中国史书称“乱”)所划分开来,而在两次革命之间的时期里,经济文化艺术获得了繁荣,而一次次的革命又将这些繁荣摧毁重来。请回答如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及其导致的变革:黄巾军,赤眉军,红袄军… …

这一题目包含着太多的意义,另我好几天难以消化。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