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否定物质的力量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CHI 于 January 10, 2008 20:41:42:

回答: 那就要请驰兄多多赐教了,特别是托克维尔。 由 binbin 于 January 10, 2008 11:32:49:

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物质生产的进步不必然导致高水平的文化或“先秦的思辨精神”。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如贫穷孱弱的晚清(钢产量几为0),还出现了诸如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各(左树心旁)等大师。又,建国初期(钢产量不足百万吨),在国家“一穷二白”时,还有一批像样的学者。看眼下这三十年(钢产量已上亿吨),尚未出现像样的“学术精神”。从目前的趋势看,近期前景也不乐观。

愚兄并非否定物质进步的力量,只是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要有多种驱动力。其中,深植人们内心的情感,想象力,信仰甚至审美力都在起着不可估量的动力(你也可称这是“唯心史观”)。正在本屯子进行的“喝奶问题”的辩论为本论点提供了现成的脚注。

十九世纪中后期,在欧洲出现了两大截然对立的哲学:一个是尼采的哲学,认为当时的欧洲社会由于有太多的穷人(贱人)挚肘,使得社会无法进步;另一个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少数的富人占有和盘剥了过多的财富,造就了太多的穷人,阻滞社会的进步。前者是当时帝国主义的理论,后者则是被压迫民族的思想武器。中华民族(包括台湾)是被压迫民族,从思想史上看,历史唯物主义占主流位置。

这实在是个大话题,愚兄尚在学习,本不该斗胆妄论,有机会酒桌上再唠。

晚安!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