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大地震唤醒中国人心,废墟中站起公民力量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新华社 于 May 23, 2008 13:50:46:

此文值得一读。
各位周末好。

公民社会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在,如何利用这次灾难带来的契机,从体制上系统思考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路径,走向一个更清晰可见的公民社会,这是中国向前迈进的一大契机。
-------------------------------

华夏快递 : 大地震唤醒中国人心,废墟中站起公民力量
          李永峰、张洁平、朱一心、张晓雅

四川大地震意外地唤醒中国人心,改变了改革三十年来的拜物教心态,寻回远去的理想主义与人道情怀。当局的信息公开与紧急动员,与民间志愿者救灾的热潮汇合,展现在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公民意识,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扭转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负面形象,微妙地化解藏独及奥运风波中的种种矛盾。

这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型的一次哀悼仪式。五月十九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凄厉的鸣笛和防空警报响彻整个中国,国旗降下半旗,车辆停驶、行人驻足、坐者起立,无数相隔万里的人们,同时哭出声来。在成都天府广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加油!」「四川雄起(四川方言,加油的意思)!」「汶川挺住!」「同胞走好!」的口号不约而同爆发在数十万人群中,他们双拳紧握,泪流满面。这么多天的压抑与哀痛,似乎终于有了宣泄的出口。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为普通老百姓设立的哀悼日。

大地震虽然震裂了大地,但震不开中国人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虽然震碎家园,但震不碎中国的人心——地震后全国人民共赴国难,同哀国殇,有人赶赴灾区救援,更多的人捐钱献血,以爱心和责任心体现出现代公民意识和良好公民素质。中国人民在这场惨烈灾难中表现出的沉着、坚毅和勇敢,以及中国政府的快速反应、信息公开和珍惜生命,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尊敬,意外改变了此前中国的负面形象,化解了因藏独导致的、和西方社会的紧张形势。台湾政府和民间也积极伸出援手,释放出极大的善意,推动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

五月十二日大地震后四川共发生六千多次余震,六级以上的强余震超过四次,山体滑坡与泥石流不计其数。汶川、北川、绵竹、青川、都江堰、什邡、彭州……高山大川之间,曾经风景如画的家园哀鸿遍野,十万平方公里国土重创,伤亡人数超过二十五万,死难者数量仍在攀升,截至二十一日下午四时遇难者为四万一千三百五十五人。

生命在废墟里一点一点消逝的画面,湿润了所有人的眼睛,也唤醒了中国人被商业大潮掩埋已久的心灵。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彷佛已经把中国人完全塑造成了商业的动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做投入与产出的计算,对所有的无私与友爱都产生怀疑,彷佛这个世界上除了利益是真的之外,其它的全是假的,车祸中有人对伤者弃而不救,医院对没钱的病人见死不救,在膨胀的物欲下人们为求目的不择手段……而且这种荒谬的商品逻辑和拜物教还在日益扩张,雷锋被人当成一个笑话,赖宁(护林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被人当成一个傻瓜。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似乎人人都展示出一颗冰冷而麻木的心。

然而,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似乎给中国人当头棒喝,唤醒了国人久被遮蔽的善良心灵,人类最温柔的怜悯之心、恻隐之心在这一刻重新回归,中国人在此刻焕发出人性的熠熠光辉。一次数万人伤亡的灾难,一场数亿人哀悼的国殇,意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商品思维泛滥的转折。无论是在地震发生当时,还是在地震后的救灾中,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大家守望扶持,抗震救灾,展现出近三十年来所未有的团结与奋发:

地震中无数老师舍命保护学生,脱险的人又返回去救助同伴或同学,还有人在死死护住公款……

地震后无数双援助的手伸向灾区,出力,捐钱,献血。在前往救灾前线的路上,在断壁残垣的重灾区,在挤满伤痛者的医院,我们看到解放军、消防队、医护者,看到温家宝、胡锦涛,更看到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无名志愿者(义工、志工)、捐赠者、献血者的大集结,他们并不能像专业队伍那样救人,而灾区千丝万缕的需要,却被这些善良填得满满的。灾区外各省母亲纷纷登记要求认养地震孤儿,不少企业家提出捐建学校,要亲自监工,为灾区兴建「震不垮的学校」……

众多的出租车司机,平日会为每一公里的车费而斤斤计较。但是在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众多成都司机,开着出租车自发赶往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的街头免费接送伤员。成都等地余震中的市民为灾区送水送物资,为救援人员蒸馒头煮稀饭……

众多企业也担当起社会责任,捐款捐物支持抗灾。长虹集团此前曾以擅长打价格战而备受媒体关注,但是这一次在地震中,却以五百多名的救援队伍而闻名。长虹总部位于绵阳,自身损失非常惨重,但是当得知北川的灾情更严重之后,立即成立救援队,在灾情发生不到九个小时后就跑步进入北川救人。

贵州的登山爱好者范孟地震第二天就向公司请假,预支了当月的工资买机票赶到成都,他联系散居各地的驴友(旅友,自助旅游爱好者的谐称),一起驱车赶到绵竹县汉旺镇、九龙镇等重灾区,向当地的救援队了解急缺的药品后,再到成都采购,然后再驾车运送进入灾区。他说:「灾区余震不断,加上泥石流,路不好走,相对一般志愿者,驴友们走山路有经验而且也可以扛重物。」

一名叫王未未的青年,地震时正在开往贵阳的火车上,感到火车颠簸,随后火车停开三个小时,从广播中他得知震央的惨烈之后,便开始与几个同行的旅人商议组织志愿者。后来,他们带着帐篷沿铁路召集队伍,吸引了退伍军人、大学生……最终组成了一支十五人的志愿兵团,直奔灾区。

乞丐捐出乞讨所得

众多无法赶往灾区第一线的人,则纷纷伸出自己的双手,捐钱、捐血、帮忙转发消息寻找救援物资。一则受灾地区缺AB型血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后,各地血站都能接到要来献血的电话,平日少见的AB型血,此刻却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供应。江苏、安徽、广东有乞丐也为灾民坐卧不安,广州越秀区一位身患残疾、以手代脚的乞丐,匍匐来到捐款箱前,把身上仅有的三十多元全放进去。两日后他再度来捐。他的义举被拍摄上网,成为热贴,不少人直言看到流泪。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遍及各地。除了中国大陆,全球各地的华人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香港到美国、从台湾到欧洲……惯于批评中国人自私自利的人们这次感动了,他们说,「大难之中有大爱」,彷佛一次惨烈的灾难竟如同仙女的魔法棒,瞬间点燃了广大老百姓无偿的爱心。

对于灾区外的老百姓来说,大地震带来的痛苦感同身受,也许不曾有灾区人民那样的心灵创伤,但也在感受同胞生离死别时经历一场灵魂的净化。五月十九日下午,在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当法官和双方当事人于十四时二十八分向汶川大地震死难者默哀三分钟后,原本争得面红耳赤、言辞激烈的原告和被告均表示,不该为这事闹上法庭,愿意协议和解。更多的人在论坛和博客上发言,感叹生命的脆弱,呼吁珍爱生命,珍惜眼前人。网友「香水百合」说:「一瞬间,万贯家财化为乌有,一瞬间,各种恩怨随之而去!感叹生命如此脆弱……在我们享受着亲情、爱情的时候,也请对爱自己的亲人给予回报,及时地让他们知道爱是彼此的,是相互的,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要去追求那些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要想着别人的生活比我们的好,过好自己的日子,珍惜眼前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唤醒大众良知、爱心并对人民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之外,这场数亿人的国殇,也许也将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在朴素的人道情感与爱国情感爆发之际,中国微弱的公民组织,在这次灾难面前,表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

地震期间,除了各地异常踊跃的捐献、各式各样的志愿者都涌向灾区之外,原本已经扎根多年,也在环保、教育领域相当有经验的许多本土NGO(非政府组织)以最快速度参与进来。相比个别公民的力量,他们在组织上显得更有优势。五月十三日,多家NGO就在网络上发起倡议,号召民间救援,试图将各地共同为汶川大地震救援的机构整合起来。五月十四日,「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就在成都成立,并在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办公室正式开展工作。这也是中国NGO自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联合。

平台从未如此宽广,而困难,也从未如此之多。一次伴随了无数的次生灾害的八级大地震,对松散的民间组织来说,救灾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与环保考察、扶贫教育不可同日而语。

这次NGO与志愿者的组织状况,与以前相比已经非常细致,在「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里,信息协调、外联、物资调度等都有专人负责。为沟通身处不同地区的志愿者,通过网络设立众多QQ群,如有志愿者群(61804619)、震灾紧缺医药信息传递群(42232665)、灾区心理救助群(26107211)等。

虽然如此,但是依然有众多混乱与帮倒忙的情况。有记者观察到,有的志愿者带着饼干,见到刚救出的灾民就发,不管人家是否能够吞咽;有的志愿者给灾区送来大量的新鲜面包,一两天还来不及吃就过期;有人在医院陪护病人,却缺乏基本的护理常识,甚至手足无措干扰到医生治疗;灾区的矿泉水堆得满满,急缺药品,还是有很多热心人自发地一箱箱送水……政府也手忙脚乱,谁能去灾区,谁不能去灾区,灾区需要什么?志愿者能帮什么?热心人一头雾水,政府也一头雾水。正如一位NGO联动的倡议者所说:「五一二大地震,对中国的民间组织也不啻于一场地震,乱成一锅粥!」负责整合志愿者信息的端木柯儿也感慨:「一线专业人员太少,这次以后我们要总结的太多。」

灾难激发的全民救助,是由朴素的人道情感推动的,但只有朴素的情感显然不够。长期关注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康晓光在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认为,人们表现出的热心非常感人,这本身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千万不要浪费,不要伤害」,而要反省,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他说,出现混乱的原因,是从民间社会到政府都缺乏准备,「民间组织的能力有限,特别是针对这样复杂的情况,中国NGO本身的储备非常薄弱,很多帮忙成了添乱,这是发展初期不可避免的。而政府在这方面准备也不足,如何与民间力量协调对接,对政府来说,在心理上、制度上都是空白」。

NGO及志愿者的混乱与政府制度的空白,都是有原因的。中国在告别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全能型模式之后,对于如何建设公民社会,始终在摸索与徘徊。以往,中国政府对于民间组织的控制极为严格,成立一家手续完备的NGO要经过无数道程序,最终并要挂靠一个主管单位,否则就无法获得法人身份。而一些通过了政府注册、拥有半官方性质的NGO,在这次地震救灾中虽然贡献良多,但程序不透明、不公开也引起不少非议。比如此次赈灾捐款的主力中国红十字会,在与网易等大众参与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合作进行在线捐款时,网易要求提供每笔钱的用途明细,遭到中国红十字会拒绝。众多媒体表示,红十字会的捐款不愿接受监督的做法令人担忧。

因为这种控制,导致了普通志愿者与NGO组织先天不足,在平时缺少良好的实践。以致现在突发事件面前,出现慌乱而无序的状况。即使在这次救灾过程中,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虽然目标一致、行动协调,但也有一部分NGO组织者对于救灾过后,政府的作为表示担忧。一名浙江地区的NGO组织者说:「枪打出头鸟,谁也别太表现自己,老大哥在看着呢。」对于这些满腔热情的人来说,既要感受灾区人民此刻的痛苦,又得担忧因为民政部门落后制度管制之下的秋后算账,这大概是最悲哀的。

这中间的原因,康晓光说:「在中国,政府力量非常强大,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压制性力量,它压缩了非政府组织的空间;二是政府自身的公共管理能力强大有效,也令一般的民间组织没有机会展示自己。地震这种突发的大灾难,带来短时间内巨大的资源需求、管理危机,政府再强大也无法应对,必须要民间组织发挥力量,民间组织也可以借机登上舞台。」

康晓光认为,日本的NGO在阪神大地震后备受公众瞩目,「在这之后也才从法律上逐渐确立NGO的地位。台湾九二一地震也相似,地震之后台湾NGO开始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取得比较大的影响力。中国四川大地震的情况,与它们类似」。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部分,公民自治组织真能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的救援中获得发展?这个问题成了众多学者,在关注灾区救援之外,另一个连带的问题。

中国的政治现实不同日本与台湾,康晓光说:「政府以往对NGO的限制,说白了是对结社权的限制,因为这毕竟和当局的政治利益有根本冲突。救灾过后,NGO注册的门不一定会开得太大,但是,已经进了门的NGO施展的空间会更大。经过灾难,整个社会对民间组织的认同提升,他们会有更大的舞台。」

如何把一场大灾难激发出的朴素情感,以组织的形式有效延续下去,帮助几万个破碎家庭重建信心,帮助失去亲人、同学的孩子抚平五一二地震的冰冷伤痕,都已经是摆在民间组织?面上和心里的问题。

不管怎样,这场大地震中中国人民所展现的公民素质和公民意识,是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宝贵萌芽。在五月十八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抗震救灾捐助活动上,作家张抗抗深有感触,她说:「今天这样的场合,我觉得语言已经非常苍白无力,我想说的是,这次灾情发生后,政府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信息公开,迅速地激起了中国国民自觉的、广泛的、主动地参与救援的行动,这让我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这个展现了中华民族正在成长当中的公民意识,这个公民意识正在成长、成熟,我想它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巨大的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想,面对灾情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会问自己,我能为救灾做点什么?所以现在灾情还没有完全过去,救灾还在进行,家园即将要重建,所以我特别想的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中国公民都要时时记住,我是公民,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走向公民社会的契机

公民社会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在,如何利用这次灾难带来的契机,从体制上系统思考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路径,走向一个更清晰可见的公民社会,这是中国向前迈进的一大契机。

大地震对中国政府也是一场洗礼,不但考验政府的救灾应变与组织能力,也在检验政府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地震爆发后,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紧急出动,五小时后便深入灾区,令人感动。而中国军队的高效与刻苦,也感动了受灾群众、在场记者、以及无数通过媒体了解现场情况的观众。

康晓光认为,这次中国政府的表现「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会「促使政府的权威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当民间力量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出现,跃跃欲试想要做些什么时,对习惯了「万能模式」的中国政府,也无异于是灾难之外的一次全新洗礼。

大地震也意外地弥合了仅仅数天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鸿沟。地震前因为藏独事件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紧张,而地震后西方对中国的批评骤然冷却,而出现一片赞赏之声。秘鲁政府在五月十六日宣布十九日为「全国哀悼日」,降半旗为中国地震死难者致哀。德国《明星》周刊认为,中国「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勇敢与毅力赢得了世界的尊敬」。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中国在灾难中展现了自信,凝聚了全国的民心,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赏,在奥运来临之前,为自己先赢得了一面令人肃然起敬的金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称赞中国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韧性和勇气。

一场大地震,不但扭转了中国对外的形象,唤醒中国老百姓的人心,也在悄然地改变中国社会。在哀悼的笛声中,国殇之日,是否也能成为中国变革之时,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期待。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