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谭歌林记事(完)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小朋友 于 August 07, 2008 00:25:03:

谭歌林的故事快讲完了,最后讲一个和音乐无关,但发生在谭歌林附近的故事。

一直对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和他回国后通过曾国藩说服清政府派到美国的一百二十位留美幼童感兴趣。那是一八七二年到一八八一年之间的事。一百三十多年前,这一百二十位十一岁到十六岁之间的中国小孩,行舟数月,远渡重洋,分四批来到新英格兰,撒落在麻州和康州的美国人家。

最初的计划是让这些小孩在美国接受十五年的教育,然后回到中国去富国兴邦。然而,由于清政府保守势力的阻碍和这项留学计划的早产,再加上受那时美国排华法案的影响(一说是由于清政府不满意美国政府允许日本留学生,而不许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各军校就读),清政府于一八八一年撤销此项留学计划,使得中国最初打开国门的尝试流产。

尽管留美幼童们大部分在回国时还没有大学毕业,而且他们在回国后长期受到冷遇,可他们还是为中华的富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除了在甲午海战中殉国的七名幼童(这七人中有耶鲁和麻省理工的学生)之外,他们中间还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和北洋大学一任校长蔡邵基等。有关这些幼童们在大学和被召回以后的文献已经有一些,可关于这群小孩在美国家庭和中学的生活情况却知道得比较少。

由于地利的关系,一直计划抽时间把这些幼童生活过的地方和学校都找找并走一走,以表对这些开拓者和勇士的敬佩。我碰巧发现在离谭歌林只有两英里的李镇(LEE)曾经居住过两位幼童。一开始只是知道有两位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那里生活过,后来查到了他们的中文姓名和接待家庭的名字。可对他们的英文名字又犯了难,原因是这帮留学生大部分是从广东等沿海省份出来的,他们当年的英文名字都是按照广东话的发音来翻译的,最后终于在一本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关于这群幼童在中国的晚期生活的书上找到了这两位的英文名字。这两位幼童是十一岁的吴敬荣(WOO KING YUNG)和十四岁的孙广明(SUN KWONG MING),他们的接待家庭是亚历山大•海德。

有了这些信息以后,就打电话给李镇图书馆的馆长,让她帮助查询有关挡案。她说
海德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家当年住的房子还在。从庄上的历史材料上看,亚历山大海德曾经办过自己的私校,并招收过印第安人就读。馆长说她在挡案里找到一张没有任何标记的照片,上面的人她不知道是印第安人呢还是其它的什么人,她从来都不知道这小镇上还有这么一段和中国相关的历史。稍后我又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的挡案里查到吴敬荣的照片,于是给李镇图书馆寄去,希望能对出更多的有关吴和孙的信息。

关于这两个可爱的小孩,目前最可靠的记载是这样描述的(摘译自China’s First Hundred by Thomas LaFargue):

据麻州李镇的安尼•史密斯的回忆,当海德带着两个小男孩出现在李镇教堂时,这座安静的小镇一下子沸腾了,人们惊诧他们的优美的服饰和装束(清朝时的长袍和辫子)。这两个小孩其中的一位喜欢追逐邻居家养的猪,另外一位则对于养鸡非常感兴趣。在他们一八八一年离开李镇的时候,他还带走了一笼普利茅斯种鸡。

从这一简短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两位幼童后来已经十分喜欢在这异国它乡的小镇上生活,而且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调皮和天真。他们聪明可爱,他们勇敢的父母以惊人的勇气和清政府签署生死协约,把这些孩子送到这荒野蛮夷之地(那时的李镇野狼黑熊处处皆是,每当出门必带火把,以驱野兽)来接受教育。

有一个周末,在去谭歌林的路上,我驱车来到了这两个小孩曾经居住过的海德家的门口。正巧,一位亚洲人面孔的少女(后来知道,她是从韩国领养来的孩子)从家中出来,她非常热情的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我于是告诉了她关于她家房子的那一段故事,她说她家里那天因为有病人不方便,便邀请我们隔两个星期再到家里参观。

我们期待着下次再访谭歌林时,到李镇去寻觅那两位中国先驱的生活踪影。希望能找到更多有关他们在镇上的故事,他们所上的学校,更希望能找到孙广明的照片,找到有关他们的一切。因为他们的故事总让我回到《春之祭》里的那棵刚出土的小草身上,尽管小草也许会夭折,但带来的是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谭歌林,我还会再来,为了那心中永远回荡的音符,也为了追寻那两片在异国生长的幼芽的足迹。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