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关于南京的记忆碎片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CANADAGE 于 November 28, 2008 23:59:53:

关于南京的记忆碎片

三十多年前,在南京住过一段。住在市公安局招待所。招待所先是在王府园47号,后来又搬到建邺区政府那边的大楼里去了。南京市局的看守所离王府园不远,就在一条水沟的对面,工作起来很方便。

记忆里,王府园是一条沿着河沟的深巷,铺着古老的卵石和石板。深夜归来,皮鞋踏着雨中的石板,感觉特别江南。其实南京好象算不得"南方"的,毕竟还在长江这边。不过我们从西北的大漠荒原来的这里,觉得确实太钟灵毓秀了。很快发现南京的不同凡响之处,是很多狭窄的小巷边有全开放的尿池。男人只要背过身去,就能处理内急,非常方便。

王府园47号是一个三进院的大宅子。以前也是大户人家吧。也许这巷名也是由这处宅子而起的。现在成了招待所。食堂在一进门的左手边。前院有井,有石头,还有一棵香椿树。老张曾经直接从树上摘过叶子,放到碗里,浇点酱油,就吃了。后边院子里有腊梅,开细小的黄花。南京不取暖。我是紧紧地裹在军大衣里,嗅着腊梅的幽香,很冷酷的感觉。

有一回,最后一进院子,被二处的人包了下来,说是抓了一个香港特务。我在廊檐下见过,一个便衣女同志陪她上厕所。是一个清秀,忧郁的姑娘,长得挺广东。披一件棉袄,睡裤,光脚拖鞋。我觉得她一定很冷。

我们在那的工作是天天往外跑。发现南京的出租汽车事业当时已经比较发达。公司在一座圆形的体育场底下。清一色的菲亚特。那时,除了上海和伏尔加,没见过什么小轿车。所以觉得菲亚特很高级了。菲亚特的名字也是不久前才从柯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里读到的。居然见到真的汽车了,所以觉得南京真是大地方,真让人开眼界。不过也没捞到多坐。坐多了,局里不给报。

那时候,朝天宫好像还不开放,但瞻园是开的, 太平天国的短刀长矛什么的。我常去那里,是喜欢那个园子的精致,闹中取静。有时候带一本书,坐在假山旁,一边晒太阳一边读。

南京当时有一种活动,是我在别的城市没有见过的,就是流行在各电影院门前换电影票。这个月有几部片子上映,你只须辛苦排队一次, 然后就可以去交换别的片子了。只要你手中有较吃香的票子,总可以换到其他的好电影和好场次。我好像换过一场罗马尼亚电影《斯特凡大公》,拿什么换的,已经忘了。

老张他们喝酒,常买盐水鸭。除了咸,好像并不太香。不过每次从下关那边轮渡,能在小贩手里买到活虾。在我的西北眼界里,这是很新鲜的事物。招待所几个老阿姨教我,放油炒红,加酱油和糖就行了。所以直到现在我烧虾还是这样做。
新街口那边, 好像离着大三元酒家不远,有一家开在二楼的冷饮店。环境非常好。雨中靠窗,窗外的梧桐树叶就在眼前婆娑。夫子庙那里,有家著名的蟹黄包子,每次都要等好长时间。

文革后期,供应还是很紧张。每次离宁回局汇报工作,能带的特产,除了买些茶叶,就是板鸭了。采购总得去新街口,还有鼓楼那个大食品店。一些小东西,三山街一带也可以解决。出了王府园巷口,对面有一家轻工局的门市部,卖一种机绣的白布床单,非常漂亮。我替人别人买过好多。

那一年,正在防震。南京市里还有不少防震棚。那一年,南京火车站北上的列车上刷过很多标语。“文汇报是哪家喉舌?”

以后,只是在读研究生调研时,又去过一次南京。

几十年后,南京当然也跟中国所有其它城市一样,早变的面目全非。但每当我想起南京,我总会想起新街口那窗外的梧桐,王府园的腊梅;墨绿色的菲亚特;火车站前,黎明时那迷迷蒙蒙的湖水;从燕子矶的石崖望下去的滔滔长江,还有深夜暖暖的一碗鸡鸭血汤..…….

那时南京,确实是中国最好的地方…..……..……..之一。

(2008-11-29)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