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是晦涩了:)))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霍林河 于 January 11, 2009 11:52:26:

回答: 霍兄这是啥意思? 由 草绿 于 January 10, 2009 19:32:18:

本来是自己翻书偶得,却被看成了“含蓄”的教导别人:))。不过话说回来,在一
定意义上,我们都需要一些回炉。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受的是政治取代文化的教育,
缺少正规的文学训练。这个坛子上鹅天二位的回炉就很成功,一个可以写古文,一
个可以写古诗。

“晦涩的诗是没有引用价值的”,这个反言判断比对应的正言判断更准确。人们引
用诗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引用诗句本身的价值(刘勰称为“断章取义”),比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霜叶红于二月花”,对于不知道全诗的人它们同样富有美
感甚至包含着完整的意境。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诗歌本身的原因,人们在引用一句
诗的时候(特别是绝句中的诗句)实际是在引用全诗的意境,比如“低头思故乡”,
“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果离开了诗歌的原文,它们只是普通的句子,甚至意思也
不够完整。古人做诗讲求遣词、造句和谋篇,词和句是为篇服务的,过分强调诗句
要句句可以独立被引用会伤了诗歌的整体意境(焦孟之诗就是一例)。事实上,许多
经典名篇的句子是没有单独引用价值的,比如被称为杜诗绝句压篇之作的《江南逢
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
君”,前两句就没即无独立引用价值,又不能代表通篇意境。但是最后一句却即有
断章取义之独立(相逢的喜悦)美感,又具表征全诗(沦落中朋友相聚之悲喜交集)意
境之功用。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