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庄雨朦朦(二)历史沧桑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lyz 于 May 24, 2009 08:46:45:

回答: 牛庄雨朦朦(一)去牛庄之前 由 老椰子 于 May 24, 2009 08:36:38:

牛庄雨朦朦(二)历史沧桑

牛庄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是在阅读西人的历史文件时。研究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后我了解到,那些西人笔下的牛庄(Newchwang),实乃今日之营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订立(1858),清廷被迫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其中包括牛庄。

牛庄的位置在大辽河出海口内数十公里处,太子河的下游左岸,辽东湾的顶点,有水陆交通之便利,为古之渡津,当时是南北交通枢纽,一个车船麋集、人声鼎沸的繁荣大码头、大集镇。许多交易在这里进行。东北的农、牧、林业产品,有代表性的是大豆、皮毛、药材,从这里流向南方,而布匹、丝绸、器皿之类的民生物资,从这里流向东北。《营口县志》载,从闽、浙等地来的货船,“不泊营口,皆由三汊河入港,至枭姬庙河口登陆,以牛庄为贸易市场。”

在天津条约后,英国人在牛庄一带进行了考察,认为牛庄河道淤积严重,不适合大型海船停泊,而位置在大辽河入海口处的没沟营,当时已经形成街市和港口,较为便利,便议将港口和领事馆设在没沟营。这个原属牛庄管辖的小村没沟营日后发展成为今日的营口,但那个时代的西人一直依条约文字称之为牛庄,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也算是营口在发展了自己的同时,又代牛庄扬些名。

真正的牛庄因为营口的崛起而逐渐走向萧条,但仍然长期保持着重要集市和军事要塞的地位,法国传教士来设教堂,郅隆泉美酒照酿,港口依然存在,直到1945年旧河道完全阻塞。

甲午战起,日军从朝鲜一路打过来,进入辽东半岛,很快就翻过千山,来到辽河平原东侧。东北边防军长顺、依克唐阿等部及淮军宋庆部联合抵抗;后期朝廷又增派湘军,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