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汉族,广东新会人。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lala 于 June 04, 2009 20:42:46:

回答: 梁启超没有殉道:) 由 愚人 于 June 04, 2009 19:19:57:

梁启超一生的八种身份2008年04月23日 12:10凤凰网专稿【大 中 小】 【打印】《回望梁启超》 第五集

主持人: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他决心不再参政,好好做点学问。但他在家里也清闲不了,总有一些屁股很沉的客人,他规定,每次见客只给5分钟。

除了见客,他还要去讲演,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订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来客不明白什么叫"四人功课",原来就是搓麻将。梁启超酷爱麻将、纸牌,据说民国流行的纸牌游戏"五抽心"就是他发明的,他主编《大中华》杂志的时候,能一面摸牌,一面叫秘书在旁边,口述论文,洋洋千言,堪称鬼才。

梁启超是个说不完的人,今天,我们通过几个侧面来认识他。

做证婚人:训斥新人

解说:1926年农历7月初7,北京北海公园,彩灯高悬,欢声满堂,一百多位宾客正在参加一场特殊的婚礼。

新郎、新娘都是二婚,这在传统道德仍浓厚民国初年,却是一幢奇事。新郎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新娘是才女陆小曼。

徐志摩曾经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后来他移情恋上了陆小曼,并不顾家人反对,要娶陆小曼入门。最后,徐父勉强同意,但提出一个条件,必须请梁启做证婚人。

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对他的人生观影响最很大。

闻听梁启超主持徐志摩的再婚仪式,不少人都慕名前来,想来现场听听梁启超的致词。

婚礼上,梁神情严肃,劈头就是一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学问方面没有成就。"

接着,他板着脸声色俱厉地教训道:"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面露惭愧,连忙求师傅不要再说了。

事后,梁启超在与儿子谈起这件事时说:"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

为人父:称小儿子"老白鼻"

解说:1925年,梁启超突然得到噩耗,他的挚友,民初著名的学者林长民先生在东北阵亡。

半年前,林长民卷入东北军阀内斗,梁启超曾极力阻止,谁知他这么快就死在了乱军之中。

林长民身后留下一女,即是民国才女林徽因。林长民死后,梁启超便将林徽因接到家里来住。

梁家与林家早定过娃娃亲,将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

谁想,林徽因长到16岁,到英国留学,爱上了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一个是自己的养女、一个是自己的高徒,一个是自己的儿子;梁启超却没有利用自己的家长权威处理此事,而是写信给林徽因,让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解说: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这是民国史上一段著名的恋爱故事。两人在加拿大举行了婚礼,婚礼上林徽因穿着自己设计的婚纱,这成了当时青年的自由精神的象征。

解说:北京大学的吴荔明老师是梁启超的外孙女,她曾外公与孩子的故事写成《梁启超和他的子儿女们》一书。

吴荔明(梁启超之外孙女):精心地雕塑每一个儿女,当然这个雕塑,如果你现在就是说,好像就是家长制。我非要把这孩子给他雕刻什么,可是我喜欢用这个词。

解说: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他们长大成人后都纷纷成才。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在他的九个子女当中,他最喜欢我的大姐梁思顺,同时另外一个就是喜欢我,因为我是最小。

解说: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他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曾参与了"神舟五号"的飞天工程,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梁启超在家信中,称小儿子梁思礼为"老白鼻",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我又是他老年得子,过去说老儿子老儿子,所以结果呢,就叫我老baby,老baby本身后来他又给汉化了,变成老白鼻,所以我的小名就叫"老白鼻"。

做同事:曾力荐陈寅恪

解说:"五四"运动以后,梁启超正式退出政坛回归学术,1925年,他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梁启超带着幼子从天津来到北京。

吴荔明(梁启超之外孙女):我们家那个房子外边就是清华的到南口那个火车道,所以经常火车从那儿过,所以我记得很清楚。我二舅也在清华,他说他有的时候写完黑板以后,就让我二舅上去给他擦黑板,这个我后来我也没有问别人。这是我妈妈老说这个事,二舅给他擦黑板。

解说: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yi)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0年代,清华开始声名远扬,其国学院竟将四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先后揽入怀中。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是梁启超的旧同事,1897年,梁启超在上海主持《时务报》的时候,王国维是报馆的一个小书记员,当时还没有资格和梁面对面说话呢。

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是湖北巡抚陈宝箴的孙子,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正是受陈宝箴之邀前往长沙主持时务学堂的。

陈寅恪是位怪才,他在海外留学20年,潜心读书,却对学位淡然处之,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

陈寅恪入国学院是梁启超推荐的。

推荐时,清华校长曹云祥曾问梁启超:"陈先生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校长又问:"有没有著作?"

梁又答:"没有著作。"

曹校长为难起来:"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那怎么行呢?"

梁启超大怒,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说完,扬长而去,最终曹校长竟然同意聘用陈寅恪,可见当时学者的魄力。

回归学术后,梁启超鼓励用西方的方法重新整理中国的文化遗产,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专家:我们的这个史学或者我们的这个国学,都是从梁启超那里最早开始的,就是新的这些

研究,凡是新的研究语言,我觉得你像康有为,你都可以说他是精学大师,是精学家。但是梁启超可能就不太好这样说,他已经脱离了传统那种精学研究的那种路数了,他很了不起的是因为这个人做纯学者时候还能够这个独树一帜,还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没有几个人说,从政客走到学者,一下还有还有很大影响力。

为老师:演讲像是表演

解说:梁启超的言行对当时的学生影响深远。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早年在清华就读,他晚年还回忆得起听梁启超先生讲演的经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口张口大笑了。"

梁实秋最后感叹道:

"像先生这样,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主持人:1925年,孙中山去世,孙中山既是梁启超的老朋友也是他的老对手;辛亥革命后,两人虽然矛盾重重,但却以各自的方式捍卫着共和政体。20世纪的前30年,有人说是孙中山的时代,有人说是梁启超的时代,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属于他们两人的时代。这个时代即将过去。

成病人:愿替众生病

解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享年五十九岁。他的离去敲响了一个时代结束的钟声。

专家:他的舞台,他的旧交,也都是基本上就是零散了,你看林长民死掉了,对不对。这个袁世凯早就没了,而且新崛起的那个这个国民党,也是一个新的。在国民党中也是新人,

这个物是人非了。

解说:不久,梁启超也身染重疾,他的小便中时常带血,但他仍然很乐观,在写给女儿的信里,他说:"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

小便带血,其实就是尿毒症。梁启超经常通宵达旦著书写作,生活没有规律,又烟酒不离手,手指都被熏黄。一年后,他病情加重,不得已,于1926年初住院检查。

他在医院写信说:"医生劝令多仰卧,不许用心,真闷煞人。"

20世纪20年代,西医初入中国,民众仍不信任。梁启超向来笃信科学,故极力推广西医。有人劝他服用中药,也有人劝他赴欧美就名医诊治,他都不以为然,坚持入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协和医院当时是中国最好的西医医院。梁启超一入院,就写信给孩子们:

我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的样子,昨晚医生检查身体,说50岁以上的人体子如此结实,在中国是几乎看不见第二位的。"

但不幸的是,协和医院在梁启超身上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手术。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开刀要把有病的肾给割掉,结果是一个医疗事故,一个非常大的医疗事故,就是没有把有病的肾割掉,而把好的肾割掉了。

解说:对于协和的失误,梁家人表示愤怒,并希望能够通过法律予以解决。

报刊上也开始对协和进行攻击,梁启超赶忙于6月2日晨报副刊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了自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