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聊一点古代公立学校的伙食及其费用支付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愚人 于 August 02, 2009 21:59:18:

解放后大学的伙食情况楼下就我所闻所见大致谈了,不太准确,比方虽然我进大学时(1965年)可以敞开吃丰富营养的饭菜,但班上大约有三分之一学生每月得交点钱,比如我就每月交12元,不过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免费供应伙食,就拿我那12元来说,也是远远不够伙食费用的,因为几乎每天都有肉食,一个星期两次大餐,荤食包括鸡鱼和海味。希望有博闻朋友指正和补充。

民国时期高校的伙食我知道得很少,所以无法谈。现在仅就我所知道的古代公立学校伙食谈点文献上透露的资料。

古代公立学校分两种,一种是京城的太学,一种是各地有条件的郡(府)县学。前者据说从西周就有,文献透露不多。官方正式命令出现于西汉武帝,武帝按董仲舒的奏折兴办,所学科目为六经,至元帝时生员人数已达万人,东汉光武帝建武时达三万人数,灵帝时增设鸿都门学,规模更大,这是中国太学的极盛时期。因为学生人数很多,于是伙食问题就变得突出了。但至今不知道太多资料显示学生的伙食。据《后汉书》透露,当时学生都居住在校舍之外租质民居,或数人合租,或家庭租质,有学生甚至把兄弟母亲带到洛阳一起住。《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和其他几人一起住,其他人做的饭菜梁鸿不喜欢,乃自己做,由此可知,两汉太学并无食堂供饭,学生必须自己做饭,或者干脆把老母接来为其烹饪。至于有钱学生是否可以吃馆饭?这个问题可从尚秉和《历代风俗考》里得到答案。据尚考证,中国的饭馆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之前,各地只有卖酒浆的小店,故当时私人外出远游,必须自带炊具和粮食,就地野炊(官方人员出差可住驿站,驿站有伙食供应,类似清朝对西藏建立的粮站制度,一般百里有站,由兵员驻守)。因此我们推测,东汉有钱太学生是无法自掏钱吃馆子饭的,因为没有馆子营业。他们只能带自己的仆人小厮为其炊事。自从景帝在成都首创官学,汉武帝时诏令天下推广执行,全国各地有条件的郡县开始建立郡县学,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其间因为战乱或者国家财政吃紧而中断,但一旦升平时期,郡县学都存在,而且规模非常大,其中最大的时候为两宋时候的蜀学(见著名宋史专家胡昭曦有关考据),几乎县县有学堂,因此伙食也是一个问题。

唐代经济繁荣,政府开始对贫困生给以伙食补助,采用的办法是在各地从公田中匀出一部分建立学田,学田由政府租质给雇农耕种,学田上的收成归贫困生的伙食之用。唐后期著名宰相牛僧孺幼孤,就是靠学田读完学业,再科举成名的。学田在两宋继续坚持,明清继续。明清时领取学田俸禄的学生被称为“廪生”,明代廪生一年可领学田收成里得的4-5两银子,这个数量基本保证了按照当时物价一年的伙食费用。当局对廪生资格审查严格,因为出现了冒领现象,这在明清笔记里都曾透露。

宋代是中国科举成熟的朝代,其科举名额也多于前后朝代,同时公立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也达到空前规模。北宋仁宗时扩大太学,增设辟雍(外学),犹如现在高校扩大名额的学生。由于人数大增,徽宗时甚至一度废除科举,改由太学里考试成绩优秀学生入仕,但这一政策因靖康之乱而终止,至南宋高宗绍兴初恢复太学和科举。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北宋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称为斋堂,仁宗时开封太学斋堂达六十所,每一斋有专门人员管理,每一斋自开伙食。(斋后被改称宿舍,但北大一直沿用)。北宋时期,斋堂对太学生(内学)免费,但外学(辟雍)得自己缴纳伙食费。贫困生可有学田收入解决伙食,富学生可去遍布京城的大小餐馆就餐。至于郡县学校是否有食堂不得而知(可参考著名宋史专家朱瑞熙有关两宋社会文化研究书籍,或胡昭曦的书),估计四川在南宋时有类似于临安的待遇,这是因为南宋高宗时,鉴于四川太远,考试行程往返太长,故四川考生在成都单独进行进士考,由中央专门派员监督出题。因此很可能成都府学具有太学性质,伙食对部分学生免费。《都城纪事》和《梦粱录》里都谈到临安街市有小食店卖“太学馒头”小食,猜测是当时临安太学斋堂里的馒头蒸得出众,故民间效法的现象。

明代太学也是免费提供给学生伙食,明初宋濂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告诫当时的太学生要珍惜,他讲到自己在元末时的艰苦读书的经历,说太学生现在伙食都是国家免费供应,伙食无虞,更要珍惜,好好读书。估计这一免费伙食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废除以前的京师太学。

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京师太学改为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之一,另一是燕京大学),各地府学都改为高等学堂,这时的伙食应该是免费的。我们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