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见闻】四川行(6)---都江堰(2)---图片部分(1)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寒露 于 September 08, 2009 21:18:50:

都江堰图片离堆公园门前

那些水泥块分开了机动车区和行人区

Photobucket

走近一看,这些水泥块是这样的:))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为了节省大家时间,我就用这一张代表其它的了:))

Photobucket

都江堰全景图,这张照片准是像画似的:))

Photobucket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Photobucket

离堆是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曾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伏龙观位于离堆之上,为了照顾各位看官看到字,俺就忍痛割爱,不照上面的亭子了:))

Photobucket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 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俺没有照那些乱石头,干河床没啥好看的:))俺照的是飞沙堰溢洪道旁边的山:))

Photobucket

从外江远眺鱼嘴

Photobucket

安澜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走在索桥上的感觉好“暇意”啊:))

(注:二王庙为于对面的山坡上。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但受5.12 地震破坏严重,现在正在维修,不对游人开放)

Photobucket

都江堰水利工程所用的竹笼:古时候没有钢筋混凝土,聪明智慧的古人就发明了用这种竹笼来令河水改道。

Photobucket

据说这是李冰的治堰口诀,由“后人”书写:))老毛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那谁谁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否都受了李冰的启示?

Photobucket

都江堰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这四根卧铁只是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

Photobucket

堰供道:竖立着历朝历代为都江堰的维护发展作出贡献的地方官吏们的塑像。表示后人并没有忘记这些人为“天府之国”做出的贡献。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堰供道里竟然还有诸葛亮的塑像,当然得捏个影:))

Photobucket

对于都江堰这个造福千年的水利工程,是应该树碑纪念的。

Photobucket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