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的故事-2)20年后我知道了他的信息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好像在吉大 于 September 24, 2009 07:45:38:

回答: 【回顾】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的故事1)大学时他曾经进入我的心里ZT 由 好像在吉大 于 September 24, 2009 07:43:18: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的故事-2)20年后我知道了他的信息
(说明:这是一篇小说,虽然有生活原型,也是经过艺术加工,如有雷同,纯属偶然,不能对号入座)
后来从H那里知道他分配到一个研究所,又听说调到三线,接着就是文革十年动乱,就没有他的消息了。直到75年后学术杂志上有了他的文章,而且与我在某些领域研究上有交集,觉得他也很有成就了,从他论文的署名变化上,看到他从研究所调到了一个小厂,1983年以后就没有论文了,直到出现“古狗”搜索,才找到了他的一些资料。特别是最近看到一个博客,一看就是他的故事,也勾起我写了大学时代的感情帖子。我现在大段引用RES写的这篇博客,填补了这一段信息的空白。想到都是老同学,应该不会有什么“版权”问题吧。(下边引用了博客的一大部分)

八十年代初,一次在广州开学术会,住在车站附近一个宾馆,下午又安排进来一个会议代表,进来就喊:“老×你好!我们已经20年没有见面了,方才在会务组看见你的名字,他们就给我安排来了!”我一看正是比我低一个年级的T同学,明显的长大了,也成熟了,问他才知道,毕业分配到另外一个研究所,但是现在调到一个海边小厂。
第二天是学术会开幕,并有几篇报告,想不到居然有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代表!内容还是一个关于A能理论模型,大学时学习,A能是个不变参数,按他的理论,A能也是可变的,与反应条件有关,按他的理论指导,可以设法降低A能,因此可以提高反应速度,不仅可以探讨催化反应机制,对工业生产也是很有意义的,他说这个模型曾经与学校老教授探讨过,得到肯定,并说如果能从微观上研究,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会后还有几个人到房间里找他交流,上海一家杂志编辑还向他约稿,问他资历,听说是××的学生,说难怪有这么深的功底,并和他约定,以后有文章先投给他们杂志,后来真的连续发表几篇。我作为他的校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会议结束,我们交换了联系办法,一块坐火车到返回,邀请他去家里看看,他说以后吧,厂里工作忙,他急着处理,就在车站转车走了,还邀请我们全家去海边玩玩。
到所里,另一个同学问我,这次年会有什么好东西?我把会议文件汇编给他看。第二天,他说,这个T,我知道,你把他的通讯地址给我,我说,你想联系他?他说是,事后没有再说起。
两年后,全国学术会在青岛开,大会仍然有T的报告,这篇也很有分量,后来刊登在《学报》上。是根据他那篇理论,展开了工作,导出一个公式,根据这个公式,他与另外一些人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工艺设备,想不到他的思路的确超前了,回来查文献,这种特殊设备国外也刚刚兴起,对我国还禁运呢,他们已经有产品和成熟的工艺了,满足了国内工业的急需,市场非常好,他们狠狠的赚了一把!不仅扭亏为盈,还新建了厂房和家属楼。
我问他,我的那个同事跟你联系了?他说联系了,因为我后来想起那个同学的妹妹L与T一个班,后来退学了,问他是怎么回事,开始他不想说,在我追问下,他才说了一些,L人很聪明,就是贪玩,加上经常排练,课程有些跟不上,常常找T补课,两个人关系就比较密切,常常看电影压马路,那年寒假L叫T不要回家了,一块玩,毕竟太年轻,处理上有些意气用事,他也因为家贫也比较自卑,觉得L是教授女儿,可能也就是玩玩罢了,一次口角,就当着一个女同学的面,还掉她买的书,回家了。开学后,L为了气他,与另一个农村家庭的人关系密切,T就完全放弃了,那个人流里流气,真的把L欺骗了,结果那个人被开除,L退学了,考上另一个大学。其实L是真的爱他,还一往情深想了解他现在的情况,她哥哥就这么给联系上了。她给他寄来大学时代照片和现在照片,并想两个家庭建立起朋友关系。T说双方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为了双方家庭的稳定,就婉谢不再继续联络了,觉得她已经有了归宿,现在也不错,也就放心了。
在T的联络下,我们研究所与他们地区也建立起合作关系,我们经常交往。因为T的工作突出,成绩巨大,他获得了国家级发明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0来项,劳动模范、拔尖人才,政协委员,等等光环也纷至沓来,后来终于走上仕途,当了一个官员。
实际上,我觉得挺可惜的,以他的学识,和他那种敢于探索的精神,如果他能够在物理所那样的基础理论研究所进行研究,也许可能有更大的突破,他的一些试验,比如在无序衬底生长出有序的晶体薄膜和碳薄膜(两种都是镜面光亮,电子衍射呈现规律),就曾经引起物理所测试室主任的高度评价,说这个工作在物理所也是拿得出手的,他的一个器件物理所测试认为达到国际水平,用于可控热核聚变和卫星和导弹的基准,打破了国外封锁,中央台《新闻联播》都做过报道。他做了官员,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中国的工资待遇是“官本位”或者说是与“岗位”有关,地委书记对他说,没有“位置”就没法给他待遇,并希望在他“管一面”时,下边的每个“点”都可以去试验,后来他确实在很多企业里做出了贡献,他的获奖项目包含了机械、电子、化工、食品等很多方面。就是退休后,他并没有停息研究,仍然继续研究工业应用课题。但是那些“理论性”的课题,就不具备条件了,不用说别的,仅仅文献一类,整个地区连一本外文期刊杂志都没有,这也是那时知识分子不能选择自己前途的一个悲哀吧。(还有他发明奖故事也很有趣,不再引述)......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