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Passer-By-From-Texas 于 April 23, 2010 01:27:09:
回答: 双赢机制好。 由 七九河开 于 April 22, 2010 22:39:22:
Nikon推出“51点聚焦”系统后,早期的Group Dynamic AF(组群动态AF)和Closest Subject Priority(最近主体优先AF)模式都撤掉了。这51点中,又划分成9、21和51点动态聚焦感应点(AF sensors)——譬如选定21点来工作。一旦选定了,这21点聚焦感应点工作时,则与被拍物体成动态关系——跟随移动。
Nikon的51点聚焦有三种用法:
(1)“51点动态聚焦感应点”,即选51点来追踪相机“认为”是被拍主体的前后距离不大(或者变化比较小而慢的)2维移动。显然,51点的覆盖面非常大,提高了抓动态物体成功率。
相机配备有相当于上千张不同典型“景色”的数据库,同时,有区别肤色与背景物的数据。再加上1005-pixel的RGB“取样”能力,使得相机的computer“能够”判断出你的拍摄主体。如果被拍主体的移动基本上是2维,这个51点追踪就是小菜一碟。若是飞鸟,3D,那就要用下面那种;
(2)“51点3D动态聚焦感应点”,在上面的基础上,利用1005-pixel的RGB“取样”能力来定前后移动。这基本上,在短暂搜索后,一旦锁住目标,就会象导弹锁定目标后跟踪。
这里的trick是,相机内的数据库和CPU都远不能做成sophisticated的人工智能(AI)。即一旦场景中背景与主体差距不够大,或有太多的类似体出现,这个系统的行为就会“无常”或失误。只有在你多多练习后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当然,系统的好坏,会在此时显现一些区别(比如数据库的数据配置更合理、丰富,辨别的algorithm更有效等等的系统会有更宽的工作环境,这点Nikon好象作的不错。不过我没有用过其他相机系统,无法判断是否有更好:)。
选用了多点聚焦后,你会发现,面对同一个场景,每次按聚焦键,聚焦的点群会不同,这是相机的电脑在与你“对话”,让你确认它的主体选择,一旦聚焦键按下后不变了,它就开始跟踪了。这时,相机在自动选择一组类似的物体中(譬如多位运动员同时起跑)最主要的一个。
Nikon的DSLR没有“开发”“抓笑脸”的功能(它的傻瓜机Coolpix上有),这只是多加几个pattern。抓8、9个“笑脸”,如果前后之间距离很大,相机会取最大、最近的了。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决定”常常不是你要的,要么日后你改变取景的方式,学会相机电脑的工作习惯,要么弃置不用,选单点聚焦:)估计这种相机与摄影师的“矛盾”出现机率比较高,故Nikon为了不做难人,放弃了在DSLR相机里的这个功能。:)
所以,多点聚焦对于抓单鸟在蓝天上飞,是典型的有效工作环境。当然,有经验的摄手,自然会终结出一系列适合的工作条件。这位拿Nikon D3照体育的摄影师Dave Black有很多经验介绍。
(3)最后一种用法即单点聚焦。51个单点为构图、精确聚焦带来极大的方便,大大地取消了“先对焦,再转机身构图”的动作,而且,Nikon的这个新型聚焦系统有自身的CCD测光数据,并且与相机主体测光系统关联,使得最终测光更为精确。但是,这对由取景器里漏光而导致暴光偏差,带来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用快门线拍照时,要cover取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