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关于麦子《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一文中(形式)逻辑问题的探讨(六)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西太进士 于 February 21, 2011 10:20:45:

关于麦子《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一文中(形式)逻辑问题的探讨(六)


错误的推理过程

到本篇为止,我所挑出的麦子文中的逻辑谬误,基本上都属于低级的逻辑谬误,就是说,属于形式逻辑标准教科书前两三章所涉及的问题,比如概念,定义,命题,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等最基础部分。我在引言中就曾提到,在麦子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标准的比较直观的(三段论)推理过程。但在下面这个例子中,隐含着一个三段式推理过程,遗憾的是,这个推理过程得出的结论,却错得离谱。为便于观察,我把整段文字列举如下:

“营养学家不断向我们提供关于饮食的指导,和政府联手,推出膳食指南之类的东西,指导我们,每天应该摄入多少氨基酸,多少蛋白质。即使我相信,这些数据经过了严密的科学统计,比方说,某种物质每天应该摄入50克,的确是大多数人的最佳摄入量;但是, 李猛(我的学生)问:我怎么知道,我恰恰属于大多数人呢?可能我的身体每天(或者今天)只需要20克,那么按照膳食指南,我就吃多了;也可能,我的身体每天(或者今天)需要80克,那我就吃少了。也就是说,膳食指南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先不谈逻辑,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段话说的相当地外行或愚笨,而结论“膳食指南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显然也是武断的而且是错误的。

事实上,政府以及一些公共(私营)健康医疗研究机构根据营养学家们研究成果和建议而制定的人体营养需求指南(而不是什么“膳食”指南),并非是法律强制性的,而是一般性的指导、建议和推荐,你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其中的数据(比如某种营养素的日需要量),应该是对一个大群体统计学平均上的意义而言,而不是具体地针对这个群体中的某个人。李猛同学说得没错,没有人能知道在特定的某一天,他是否属于符合营养指南推荐数据的“大多数人”。但如果假定某个营养指南的数据符合一个大群体中90%个体的日需要量,而李猛同学也是这个大群体中的一员,那他就应该有90%的机会属于符合这个数据的“大多数人”——如果他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话。李猛同学能想到这个问题,应该说思考问题还是比较积极的,但却不太灵活。用他自己的例子来说,今天需要20克,明天需要80克,两天平均不还是每天50克吗?如果一个油箱容积100升的校车,每天跑固定路线正好消耗一箱油,你每天就必须加油100升它才能完成任务。但人体不是汽车,你5天不吃肉,周末吃个大红烧肘子,你的蛋白质需求可能照样满足,干吗非要在每天蛋白质需要量上纠结不清?!(写到这里,我才突然意识到,麦子为什么非要把“现代营养学把人变成了机器”这个断言强加到“我们”头上的真正用意。)

现在回到逻辑学上来仔细分析上面那段原文,“膳食指南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这个结论,我判断显然是通过下面这个三段式推理得出来的:

大前提:大多数人对某种物质每天的最佳摄入量是符合膳食指南的,
小前提:有些人对某种物质每天的最佳摄入量是不符合膳食指南的,
结论:(所以)“膳食指南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的判断是对的,即使完全不考虑推理的实际内容正确与否,仅从这个推理的形式就可以断定,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是一个可以作为逻辑学教科书标准范例的逻辑错误,因为三段式推理的一个基本性质是: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全称还是特称);如果前提是特称的,结论也必须是特称的。而在这个推理中,两个前提都是特称的(大多数人,有些人),但结论却是全称的(每一个个体),所以结论必然是错的。

由于麦子在那段文中没有使用引号,我无法判断这个很标准规范的逻辑推理错误是麦子本人犯的,还是他的学生李猛犯的。如果是麦子本人犯的,麦子就有误人子弟之嫌;如果是学生李猛犯的,虽然我不敢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学生,但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的可能性,的确是大大地增加了。




所有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