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星期前,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Passer-By-From-Texas 于 April 12, 2011 12:30:27:

回答: 是你跳跃的太快, 由 琉璃猫 于 April 11, 2011 23:49:50:

陪小孩玩爬绳子,一失手,下来快了点,着地没站平,扭了脚脖子,至今不能正常走路。所以,一见“跳跃”,我心有余悸啊。:)

下面是我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思想,看看能不能平整我前面的缺陷。:)

在我还没来得及回贴时,又见你的“一方水土一方本”,发现又有新的概念引入。估计你说的“本”不是一般的“不要忘本”里定义的“本”。我先把前面的问题说一说,这后面的,我若有时间,再加点。:)

我是从你的首贴中看到提及“忘本”的概念,并附及了“从建国到文革期间流行一时的词汇”和“忘记了旧社会的苦,不珍惜新社会的甜”等时代信息,从而又谈及“颠簸的生活已经让自己经常找不到‘本'了”,那么,这里的“本”我是这么定义的:

本,就是起点。投资、赌博的原始投入就是“本”,本钱; 从生活了一段时期的某个地区(国内或国外),以改善生活或事业机会,转移至另一个地区(国内外),即从稍差至稍好,“开创生活”,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早期生活方式或行事方式,就是“本”; 开创一个事业(学术、企业、政治性的——打江山)至成功,其起初定下的初衷(mission statements),也是“本”。这第一和第三条有点接近,第二条不是。第二条也是我理解你在这里叙述的范畴。

人的本能是时不时地check一下“此刻”与自己出发时的距离和走势(往上或往下),以便及时调整现在的行动计划。这是本能,古今中外的人都有。

“本”不是文化。“(不要)忘本”(或“记不记得本”)是文化。生活时间越长,要check的“本”就越多。小时候自己多check读书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好。成家后还要check自己的后代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好、比自己同龄时好,等等。

“(不要)忘本”,则不是指不要忘记自己的“出发点”,更多是指今天仍然要用(要过)早期行事(生活)的方式的意向。这种习惯不是古今中外都有,或都一直有的。这就是文化了。多为当今的欲望不能为当今的物质所满足时的“建议”。在孩子不能“截止”欲望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时,长辈们常用不要忘本来“教育”。:)

调整欲望的生长,不一定要用“不要忘本”来管,可以在调整发展思路上引导。这就是现在中国社会上提“不要忘本”远没有三、四十年前那么多,西方文化中不以“不要忘本”为主要价值观念。我交往过的许多美国人家庭,勤俭持家的不少,包括每年大量捐款的家庭。但是,他们在与第三代、第四代相处时,很少有人提“不要忘本”。我觉得这是文化了。

你在“一方水土一方本”一贴中提到的“病人送红包”问题的“本”,我个人觉得有些偏离这个“本”的原来定义。无论这个“送红包”在你出国、海归前有没有,那是个“个人与环境”的问题,应该是个社会风气的问题,你现在“又遇到出国前的社会风气”了?:)不过,“这个从建国到文革期间流行一时的词汇”,在那时,“送红包”是犯法的事,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地稀少?:)所以,现在这个“送红包”,不是“本”。你说呢:)

琉璃猫一直是个富于思想、价值正直的人。国之希望所在!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