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前世与今生(之三)二人转的变革-专业与小剧场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麦子 于 April 29, 2011 23:31:45:

二人转的变革,专业二人转与小剧场二人转

把传统二人转作为二人转的美学本体,就可以对其它形态的二人转给出一个清楚的描述。

二人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或者在逻辑上分为三种形态。

一九四九年之后,新政权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根据一九五一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东北的文化主管对传统二人转采取“改戏、改人、改制”,“净化舞台”的措施。一部分二人转艺人被国有剧团吸收为专业演员,成为国家干部,吃上了皇粮,从下九流变成了国家的文艺工作者。民间的二人转演出则日渐萧条。与其它传统戏曲一样,大多二人转传统剧目很快被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与此同时,新知识分子介入到二人转创作之中,把新的意识形态装到二人转的旧瓶之中。这种二人转被称为“专业二人转”。

在这个过程中,二人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先是化俗为雅,把乡土中的二人转搬到城市舞台,尽可能地“雅”化。进而按照过渡说,推动二人转由曲艺向戏剧靠拢,人为地创造了吉剧和龙江剧。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无锡的地方戏曲从滩簧变成锡剧,其戏剧形态、社会角色、演员命运等,都与二人转极为相似。

二人转的美学本体同样遭受了巨变。最根本的变化是演员失去了在舞台上的中心地位,“说唱靠作家打本子,唱腔靠音乐家打谱子,舞台行动靠导演摆位子”(10页),艺人称之为三靠。演员被束缚起来,无法与观众直接沟通,不再能掌控剧场,零距离的观演效果不复存在。

俗艺线在美学上被认为与剧情无关,被大幅度删去;在内容上则属于四旧,是新意识形态否定和改造的对象。在演员中心的表演形态下,俗艺线正是演员得以自由发挥表现才艺的段落,在导演、编剧、作曲中心的情况下,俗艺线也被完全预先设定,脱口秀变成了念台词。

演人物不人物扮的表演本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很多演出试图人物扮,行当扮,比如对女演员进行了华丽的彩扮,模仿京评大戏的旦角,装上凤冠霞披,这使得演员转身变人物的时候非常别扭。比如在《包公陪情》中,女演员进入嫂子一角时,服饰勉强相配,但转身进入包公一角,则极其滑稽(148-151页)。这种情况现在依然存在。

由于知识分子的加入,在新的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二人转新戏,也出现了一批台词考究、结构严谨,符合戏剧美学原则的作品。比如王彻《送鸡还鸡》(解放军送鸡给老百姓,老百姓还鸡汤)、王肯《买菜卖菜》(拉唱戏,营业员提高思想觉悟,改善服务态度的故事)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冰河解冻,新创作的专业二人转大批涌现。吉剧和龙江剧也在政府的推动下有短暂的繁荣。

专业二人转虽然有二人转的形式,但是它骨子里属于雅文化,而不是俗文化。它依附于主流意识形态,依附于国家体制。专业演员不是农民,而是国家干部。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台上台下的关系。演员与观众在价值观、情感上出现了分离。演员也不再为自己的唱词负责。

专业二人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步,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达到顶峰。当时专业剧团送戏下乡,久违的二人转音乐和舞蹈回到了农村,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八十年代后期,类似于传统二人转的民间演艺班子(俗称滚地包)和民间小剧团大量出现,国营剧团的专业二人转很快失去了市场。到了九十年代,国营剧团已经入不敷出,二人转进入到民间主导的新阶段,出现了一种不像二人转又自称二人转的特殊形态。

这种二人转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由于最先是在中小城市的小剧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所以有人称小剧场二人转。田子馥称之为“杂耍二人转”(13页),也比较贴切。所谓小剧场,是一些非常简陋的演出场所。大的容纳几百人,小的不到一百人。很多小城镇的火车站附近都有这样的小剧场。仅在长春一地,大型的有五处,小型的还有三四处。同时兴起的还有培养二人转演员的戏曲学校,吉林省有三十多所戏校,每个戏校的学员小的上百,多的三五百。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演职人员达万人以上。

一场小剧场二人转演出,类似于一场文娱晚会。一个晚上大概有五副架(一对搭档称一副架)出演,每副架二三十分钟,一共两个多小时。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演员都在赶场,一个剧场唱完,马上赶往另一个剧场。同台演出见不着面也是常事。

小剧场二人转(杂耍二人转)与专业二人转完全背道而驰,但在某些方面却恢复了传统二人转的美学本体。

首先,演员重新成为舞台的中心,观演距离重新拉近。这是生存的必然。与观众直接对话是二人转最独特的地方,这种本领使得二人转演员能够混迹于各种场合。

其次,双线缠绕的叙事本体也被小剧场二人转去掉了一条,而被去掉的是竟然是情节线!小剧场演出的内容,既不是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也不是专业二人转创作剧目,其主体部分是笑话、杂耍、通俗歌曲以及所谓的小品。这些内容,在传统二人转中,是有可能在俗艺线中出现的。比如《双锁山》中,高君宝难为刘金定,要求刘金定给他唱小曲,演员就会根据个人能力,根据观众的喜好,随意加进这些内容。所以勉强可以认为,小剧场二人转存在“俗艺线”。

当然,小剧场二人转中保留了很多传统二人转的元素。比如台词,还是二人转的说口。有时也有演员唱传统二人转的小帽,跳三场舞,耍手绢,但是成段成本的故事没有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小剧场二人转的怪异之处在于,只要毛,不要皮。一地鸡毛。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