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青春的故乡(五)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霍林河 于 May 01, 2011 01:29:49:

To be or not to be, there was no such question.

如果哈姆雷特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他就不需要面对痛苦的抉择。

没有选择是上个世纪中国人的悲哀,过多的选择是现代人共同的困境。没有选择就没
有犹豫、彷徨,如果在一种宗教的气氛中被选择了,一种神圣的快感还会从心底升华。
如果所有的人都带着精神的枷锁在同一条道路上行走,无奈就变成了追求。枷锁和十
字架一样神圣。十字架是没有说破的枷锁,枷锁是说破了的十字架。

毕业之前两个多月课程基本就停止了,下乡的动员工作在学校和社会开始全面展开。
在学生干部的动员准备会议上,我问老师是否需要写一封倡议书,表示我们的决心: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老师说不需要了,今年是对口安排,
基本是一个班级到一个公社,除了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可能被诸如军马场、森林警察的
文艺宣传队挑走外,其他人没有选择。这很是令我失望,因为当时最向往的就是去遥
远的边疆:天山上皑皑的白雪、蒙古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北大荒跑着各种动物的原野
... ...没有选择中的选择,仍然是年青人的梦。

我们班级的对口公社是东风公社。全班五十多人,除了户口在农村的十几个人和少数
几个参军、病缓的之外,其余三十多人将被分配到三棵树、蛤马和青山三个大队。其
中青山大队是组织新集体户,而其它两个大队是插到老的集体户中。从收入上看,蛤
马最好,过去几年十个工分一天都能勾上两块多钱,青山其次,但是好年景也能分两
块钱。三棵树最差,虽然它一直是学大寨的先进大队,但是每天的收入也就在一块钱
上下。青山是多数人的首选,这不仅仅是由于那里收入高,最重要的是全是同学的、
自己的新集体户。我主动挑头儿组织去青山的新集体户,二十二个名额一下就满了。
其他十几个人的去向还没决定。

组织集体户的事情定下来之后,我因故离开学校一个多星期,在那期间吃住也不在家
里。等到事情完了回到学校之后,几个要好的朋友找到我,说你可算是回来了,你还
不知道吧,青山集体户不要你了。原来在我离开之后,我们班的班长就把准备去青山
的同学全部召集到家里宣布,现在这个集体户由我来组织,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参加,
但是霍林河必须出去。大家说,这样不好吧,这个户是他挑头组织的,我们也是奔他
来的,他人不在,就在二上给蹬了,也太不够意思了。再说了,为什么呀?据说当时
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班长也没有给出蹬开我的原因,只是说:就这样了,大家表决
一下,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就走,反正想来的人多着呢。新户-旧户,
两元-一元,多数人选择了留下,包括几个好朋友。除了几个铁定跟我的哥们,出来的
人有几个选择去了哈马。剩余的人和我就没有其他的选择了,铁哥们无怨无悔,剩余
的人也很高兴加入我们。结果一群散兵游勇却成了团结的一群。

如果是现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去找他问个究竟,找老师据理力争,与情于理我都能
争得回来。但是当时真没那么做,也没想过要去做。一是明白他那么做的理由,二是
想到带着矛盾下去住在一起也不会舒服。“强拧的瓜不甜”,妈妈就是这么对我说的。
道法自然,妈妈就是道,年轻的心就是道。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