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齐 鲁 青 未 了 (2). 穷且益坚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关东老农 于 July 15, 2011 23:12:47:

2. 穷且益坚

1916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山东省临邑县宿安乡熊家庄的一个农家院落里,人们忙做一团,准备迎接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即将成为祖母的刘氏一边招呼着接产婆、一边忙着烧开水,还要安慰照料临产的儿媳妇侯氏。曾祖母想要帮忙可又动作迟缓,只好乍撒着手干着急,嘴里一直唠叨着:“要是生个小妮儿,一准儿是个巧人儿。可我还是想抱重孙子!”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将全家人的情绪推到高潮,坐在院子里的曾祖父和祖父熊文隆都下意识地放下旱烟袋锅。当屋里传来是个男孩的消息时,两个老人为熊家有后乐得闭不上了嘴,他们期望这个孩子是个大福大贵的人。按照家谱中“文学传家”的辈分排序,他们给这个男孩起名为熊传祺。添丁加口,对一个农家是何等喜庆呀!可是熊家不久前遇到了窝心事---熊传祺的父亲熊学魁一病不起。待等产婆将孩子包裹停当后,刘氏便急不可待地将孙子抱到另一个房间给卧床不起的大儿子看一看,她期望着熊传祺的出生能够给沉疴中的熊学魁冲冲喜。

临邑为汉唐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堤,水漫临邑。这里遍布着碱场滩、蛤蟆湾,是个穷窝窝。熊传祺小的时候家里共有八口人,薄地十五亩,房屋九间,祖传破车一挂,毛驴一头。每年的粮食收成欠缺两个月的口粮,全靠冬天全家做馍馍卖、秋季三叔熊学冉打月工、春季二叔熊学成给人拉大锯等办法来弥补。欠债400多吊,年利三分,这笔债务直到“七七事变"后才还清。在临邑,贫苦农民有着“闯关东”的传统。他的父亲熊学魁没有干过农活,自小就随着“闯关东”的大潮,到了关外的布匹店和水果店当学徒,后来自己摆了个水果摊,有时会往返于山东老家与东北之间。在他正当年青力壮的时候,不幸由于房屋倒塌将他压在底下,从而受了伤和惊吓竟一病不起,只好挣扎着返回原籍。熊传祺出生不久其父便离开了人世。1926年祖父熊文隆为了给熊学成娶媳妇、为去世的曾祖母办丧事,无奈将二亩八分地当出去以解燃眉之急。1935年由于家中贫困,熊学成带着妻子女儿去“闯关东”,在吉林的一家饭馆里当伙夫,直到1948年才返回原籍。自从他父亲撒手而去,孤儿寡母的日子实在难熬。好在熊传祺童年聪颖,模样长得也周正,加之又是熊家的长房长孙,深得祖父和外祖母及二叔的喜爱,他们便承担起供养熊传祺上学的费用。他的外祖母膝下无子嗣,而且处于富裕中农的家庭条件,因此对他多有恩惠。熊传祺9到10岁的时候在外祖母家上初小,11岁时回到本村上私塾,14岁时因家庭困难曾一度辍学,在家里耕田种地一年,也曾替人家拾棉花、劈高粱叶子,赚些打工钱。15岁那年到宿安镇的“庆和永”杂货铺当了半年的学徒。一旦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时侯他就又回到学校读书,如此断断续续地读完初小和高小。14岁之前他所接受的教育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旧学,闲暇时也涉猎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话本小说。打虎英雄武松一直是山东人的骄傲与楷模,熊传祺的性格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其影响:耿直、倔强、还有点侠气。19岁时他在宿安高小与同学荆贵元、夏大和、孟庆淮、邢北秀五人结拜为盟兄弟。说不定几个人还曾议论过落草梁山去过喝大碗酒、吃大块肉的日子呢。不过,读书一直是他最强烈的愿望,他于1935年秋考上山东省立第六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即惠民乡师。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大成绩是大力发展教育。抗战前十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数目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师范学校尤为突出。与全国相比,山东的教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倍遭人们嘲笑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虽为一介武夫,可是他重视教育!他从不克扣教育经费,凡是教育厅长何思源提请的报告从未被驳回。他还拨出十万块大洋支持梁漱溟先生在邹平搞乡村建设的改革实验。一个是鸿儒硕学,一个是独霸一方的军阀,两个人竟能和谐地拧到一股绳上,这还真是一道风景线。托韩复榘的福,山东有六所省立师范学校(六年学制)和八所省立简易乡村师范(四至六年学制),十七所县立简易乡村师范(二至三年制)。

切莫以为上乡师容易,入学考试竞争相当激烈。通常是近千名考生应试,上榜者不足百人,其难度和考秀才、中举人也差不多,从而学生的素质是很高的。这如同加州一般家庭收入的学生嫌斯坦福大学的学费贵,从而涌向伯克利大学是一样的道理。当年熊传祺也曾获得了省立济南师范的录取通知,之所以选择了惠民乡师,就是因为离家近,可以节省花销。熊传祺在惠民乡师读书期间,每月公费补助5元。搞一些勤工俭学每月可挣2.5元,剩下的空缺则由祖父与外祖母两家凑钱贴补了。

优秀的学习成绩使得熊传祺萌生出高远的志向,可是回头一看,身后有一个贫穷的家庭。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他决心担负长房长孙的义务,立志齐家。这时候的熊传祺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就是当一名小学教师了。在1944年他是这样描述在乡师期间的心路历程的:“我因父丧寡母独子,全家对我娇养多爱,养成我英雄高大的思想根性。” “认为自己在本班本校是上等生,考试成绩好,同学也很看重自己。” “认为自己是命大与有福气的人。立志治家,光宗耀祖,一心要做小学教员。赚些薪金,来维持治理家务。”

乡师学生都是乡土精英,他们最贴近农民,他们胸怀大志却前途暗淡。适逢国破山河碎的时代,他们仅有的一点点理想也破灭了。他们犹如一堆干柴,只要有个火种就会燃起熊熊烈火。而且这个火种就在他们学校之中。大革命失败后,很多知识分子出身的共产党员逃离城市,匿身于乡村学校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并且利用一切机会从事共产党的组织活动。在山东,马霄鹏和李竹如就是典型的代表。

1937年7月,中共鲁北特委赵明新指派由曲阜师范毕业的共产党员刘青林以学生身份考入惠民第六乡师,并且同先期来此任教的老共产党员马霄鹏取得联系,在学生中发展了万晓塘、孙清野、姚思清、吴克杰等为共产党员,8月建立了惠民的第一个党支部。惠民乡师与保定二师好有一比,都是走青年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地方武装的道路。1938年1月万晓塘任中共长清临时党支部书记,2月发动了马湾起义,建立长清抗日别动队。这与《红旗谱》所描写的何其相似乃尔!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