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齐鲁青未了 (3). 投笔从戎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关东老农 于 July 22, 2011 23:46:18:

3. 投笔从戎

七七事变后,韩复榘也曾信誓旦旦地宣称死守济南,并且进行了一些战备工作。这时惠民乡师与惠民四中两校合并进行军训,编成一个训练大队。

11月上旬韩复榘率领手枪旅和特务队过黄河迎战日军。不过险些丧命,铩羽而归,至此老韩铁了心要逃跑。梁漱溟曾到千佛山苦口婆心地劝韩复榘坚持抗战,无奈儒家道统的感召力实在有限。正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这次就不那么和谐了,令梁老先生十分郁闷。11月14日,日军侵占禹城,韩部退守黄河南岸,并炸毁黄河大桥,省府迁往泰安。12月间又将省府从泰安迁往山东西南部的曹县。到了12月底,韩复榘带着十几万人马一溜烟地往南跑。

1937年11月11日夜晚,两校学生逃到到阳信县,继而又南迁到兖州。在兖州期间,除了惠民的两所学校外,还聚集了平原五乡师和回民中学的学生。经吴克杰介绍,熊传祺加入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熊传祺担任负责宣传的小队长并组织了一个“一力”剧团,准备下乡宣传鼓动群众抗战。同学们跃跃欲试,决心投笔从戎,抗击外侮。马霄鹏和惠民四中国文教员、中共地下党员李柄寰在“民先”队员里先后挑选了90多人送往八路军。1937年11月底,熊传祺这一行有20多人,偷偷地爬上了运煤的西行火车,奔赴山西临汾八路军115师军政干部学校,路上负责人为杨春熙和孙殿甲。

熊传祺能够走上这一步也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家里扔下了结婚半年的妻子、孤寡的母亲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几年后他是这样描述参加八路军的思想动机的:“1.了解到八路军抗日最坚决;2.认为到干校是最好的出路;3.为抗战负责任;4.有进步的老师和同学影响和指路。”

在西行投军的路程中有一个小插曲:当他们到达洛阳的时候,正赶上国军的炮兵学校招生,有几个人便去投考了国军军校。在这些人的眼里,中央军是兵强马壮的正规军,八路军还是草台班子。尽管八路军已经进入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但是在武器装备、物资供应和生活待遇上与国军相比还是显得十分地寒酸。可是,在熊传祺等坚定份子的头脑中有这样的概念: 国民党不抗战,要抗日就得找八路军。也难怪他们有这样的看法,抗战伊始,华北地区国军兵败如山倒, 山东的韩“青天”也成了“韩跑跑”。我问他:“您知道这些同学的下落吗?”回答是否定的:“打了十几年的仗,死了那么多的人。有些同学战友都不知所终,何况他们又在国民党军队之中呢!”巧的是我在为本文收集材料时,偶然发现了熊传祺的两位同学的资料,不妨转录于下。

陈光府先生于1937年冬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第十五期炮科。毕业后历任第三十二军司令部参谋、炮兵营联络员、炮兵连长、炮兵指挥部参谋;1946年到国军第三兵站任参谋、第129兵站分站长;1947 年秋调任第一兵团司令部参谋处科长。第一兵团是郑洞国的部队,被围困在长春。料想这位老先生当时的眼睛也都饿蓝了,遂于1948年10月向解放军投诚,尔后分配到朱瑞炮兵学校任教官。1949年因患肺炎和气管炎,便要求回乡。这是老先生的又一招臭棋,倘若留在炮校,至多就是“控制使用”,而返乡遭遇的则是牢狱之灾。1951年3月陈光府因其“历史问题”,被判处村管制5年。直到1980年,无棣县人民法院撤销原判,恢复其政治名誉,遂任中学副校长。1984年至1990年,陈光府任无棣县政协副主席。

孟昭复先生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原名郭瑞复,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3岁时郭瑞复参加了东北抗日民众义勇军。1934年与日军作战时负伤,他被伙夫孟广清救离战场。为了逃离日寇魔掌,孟广清收他为义子,改名为孟昭复,并把他带回山东老家。后来考入惠民乡师,在两校军训大队孟昭复任副队长。当南迁走到泰安时,正好赶上炮兵学校在那里招生,他便加入了国军阵营。

孟昭复被编到炮校的军士队,三个月结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西湖口要塞炮台,担任上士观测员。不久,日本飞机轰炸,全台人员撤退,孟昭复便与台长去了武汉。适逢黄埔军校十五期招生,他考入湖南武岗第二分校八总队步兵科。原定的三年学制因战事吃紧,两年也就结业了。在步兵学校第六期教官训练班培训三个月之后,孟昭复留校任军事教导总队第五连中尉排长,半年后提升为连长。

1943年2月,孟昭复被调回军校补训一年。在此期间他曾去成都训练即将开赴印度的青年远征军,担任学生兵连长。1944年4月补训毕业后,他到遵义步兵学校任学员队副队长。1949年11月,他在成都参加了和平起义。解放后孟昭复先后在多所军事院校任教,1987年在石家庄军械学院退休。

书生意气,都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孔子曾有此气概,杜甫亦有此雄心。可是处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路多岐而树多枝,有所弃必有所取,年轻人选择人生的道路比投娘胎还要难!他们是同校同学,同为立志报效国家的热血青年,只是中途分道扬镳,就划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抗战军兴,时代招呼,在鲁北小城惠民的两所学校中,走出了一批拿起枪杆子跟着共产党抗日的热血青年:万晓塘(曾任天津市委书记)、孙清野(烈士)、姚思清(烈士)、吴克杰、李德源、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