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袁隆平,就必然要肯定毛泽东时代 作者:俺就要法治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吉大好学生学好大吉 于 September 19, 2011 17:56:04:

回答: 本末倒置, 由 七九河开 于 September 19, 2011 17:33:44:

肯定袁隆平,就必然要肯定毛泽东时代

作者:俺就要法治

  可以说,“主流精英”们根本就不愿意看到袁隆平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因为:

  第一。袁隆平走的是不折不扣“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是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干出来的,而不是靠“外文加论文”的“两论”混出来的。让他当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认可了“实践第一”的原则,就否定了“理论脱离实际”才是“科学”的迷信,就冲击了靠“纯理论”吃饭、只会纸上谈兵的“学者”的权威,就压缩了只会拽外文糊弄人的“骗子院士”以及“政治院士、关系院士、平庸院士”的“自由空间”。

  第二。承认袁隆平,就必定要肯定毛泽东。袁隆平的研究在毛泽东时代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大规模动员和大力推广应用,实际是倾全国之力配合完成的项目。且看以下事实: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首次发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6年2月袁隆平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吹响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的号角,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国家科委的重视。

  ——袁隆平的论文发表后,原国家科委九局的赵石英局长,立即发现了其中蕴藏的价值。立即上报科委党组,党组书记聂荣臻立即表示全力支持。

  ——1967年6月,湖南省科委将“水稻雄性不孕”正式列入科研项目,省农业厅给袁隆平安排了两名助手,成立了科研小组。

  ——1969年袁隆平被调往湖南省农科院,担任杂交水稻研究的业务主持。

  ——1970年6月,袁隆平出席在常德市召开的湖南省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省委领导的重视和鼓励,更加坚定了他攻克难关的信念。

  ——1971年,袁隆平调到湖南省农科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1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李必湖,冯克珊三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袁隆平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铺平了道路。

  ——1971年,袁隆平把“野败”材料无私的贡献出来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攻关,奏响了南繁凯歌。

  ——1972年3月,杂交稻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大协作攻关。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约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袁隆平等率先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这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种亩产超过500公斤,比常规稻每亩增产75-100公斤。

  ——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粮食单产在60年代初矮化育种成功实现第一次突破的基础上,又增产了20%左右

  ——1977年,袁隆平又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载于《中国农业科学》1977年第1期)。这篇重要论文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杂交水稻育种的经验,深刻阐述了杂交水稻育种中几个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同时,再一次预见杂交水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1988年,籼型交水稻作为我国农业第一项专利转让给美国,先后有20多个国家引种我国杂交水稻种子。

  ——从1976年至1993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24亿亩,增产稻谷2400亿公斤。目前全国每年推广杂交水稻在2.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其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0%以上。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的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籼型杂交水稻与氢弹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有人评价说:“若袁隆平在今天的科研体制下,以黔阳农校教师的资格,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源帮助,但是他当时一个有价值的发现,迅速导致了一个全国性的科际力量总动员。作为杂交育种事业技术带头人的,不仅有袁隆平这样的农校教师,甚至还有土里吧叽的正宗‘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