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文化】中国人与筑墙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愚人 于 February 24, 2016 11:40:03:

历来吾国历史界判断一个古代城市是否属实,都一般使用城墙围绕的区域来加以界定。先秦以前,只有楚国的先人不以城墙区别城市的范围,而使用插竹篱笆的标志区分城市与乡村。

后来国家也筑墙,比如长城,有些地方无法筑,比如大江大湖大海大山。普通老百姓条件好的,都有一个小院子,否则就是当街的铺面,这自然不需要筑墙。举凡小院,哪怕就在乡村的茅舍,除非邻居充分远,都一般要筑墙,不筑墙则荆篱以遮掩,荆棘篱笆也是不好穿过的,上面尽是刺。“侯门一入深入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若是没有深宅豪院囚禁笼中小鸟,诗人崔郊也不会为自己深爱的姑娘被权贵夺走而痛彻心扉,写下千古流传的这首诗了。

实在说,解放后才有大院,大杂院的概念。我们现在指的“大院”,也就是单位宿舍,有些相当大,包括了整套服务。有些相当尊贵,是中共党政军家属的住宅,以致于现在活跃在政商文艺界的大腕们无不以曾经是大院子弟而自矜。一般讲来,除了少数高级干部以外,红二代就是大院子弟的代称,当然大院子弟的范围还要宽一些。

大杂院则是平民的大院,形式上可以理解成大院,实则差异很大。大杂院的产生,在于解放以后,城市人口增多,而政府在前十七年的时间内,几乎没有改建和培修过城市老住宅,结果大量的人涌入了解放前留下的一个个小院,于是小院变成杂院,大者曰大杂院。顾名思义,组成大杂院的人复杂,非一个单位的大院是也。大杂院到文革中期以后迅速膨胀起来,其原盖出于,人口进一步膨胀,而许多解放前留下的幽静小院往往都是地主资产阶级高级知识分子的巢穴,革命群众不鸠居鹊巢,又有谁敢担当这个历史任务?大杂院发展到文革结束时,不但比比皆是,而且曾经有过的公共活动的院子空地,被各家的房屋扩充而被挤缩得惨不忍睹,“院子”这个含有空地概念的名词似乎有了新意。

中国人是一种很奇怪的民族,既喜欢合群,又喜欢筑墙来阻挡社交的接触。即便就是一间大屋,中国人都喜欢用一张屏风把屋子分隔开,这才有曲折,有迂回。绘画也是这样,山水画里不能全是平远的小山,一大片空白,你还得皴出几匹大山,披麻皴也好,大斧小斧劈也好。或是枯树几棵,遮挡远方云水。总之必须把你要表现的精华隔开。这就是筑墙技术向哲学、美学方面解释的更深一层思想。

听说现在中央要与西方接轨了,要打破小区间的围墙了,这个我们不管,我们只是问问“内圣外王”的习讳近平帝:你提倡的传统文化,比如院子的居住后面那么丰富的民族意识还要不要继续下去?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