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的故事(五,六)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愚人 于 April 13, 2017 13:55:06:

回答: 罗江的故事(三,四) 由 愚人 于 April 13, 2017 13:47:06:

罗江另一处古迹,称金雁桥。

金雁桥在罗江现在县城北面,横跨凯江(或称纹江)。桥临现在川陕高速公路罗江站出口。可是我四十年前在罗江时,并没有高速公路,老川陕公路也不经过金雁桥。我们那时所见到的金雁桥老桥已废,新桥是宝成铁路穿过的铁路桥。现在的桥也许是老桥旧址上兴建的,去年在桥上曾徘徊了十几分钟,只觉得这个"古迹"虽则"古香古色",实在也太闹嚷,造出来多半是吸引旅游业的。


(金雁桥全貌及局部)

金雁桥之所以是"古迹",大约因三国演义的渲染。按<三国志.蜀志>,只说刘备攻雒县时擒刘璋将张任,不屈死。没有说在一个叫金雁桥处被擒。东晋成国太史常璩撰<华阳国志.蜀志>也未说到金雁桥。倒是<水经注>注释过雁水,大约这样联系起来的,再经三国演义的流播,于是现在张任被擒处的金雁桥就钻了几个出来,不仅罗江这座,广汉还有。此国人喜欢用古人贴面子,附会故事,附会人物,乡土与有荣焉,自古如此,原不为怪。

假如张任就在金雁桥边就擒,算起来罗江这座比较真。因为唐宋地理志说得清清楚楚,庞统殁于白马山(即白马关),随后在附近与刘备战被俘。

非但如此,就在金雁桥西一两里之隔,有座小山,名云盖山,山坡上有座张任祠堂,据说是刘备处死张任后,感动于张任气节,追封了他一个侯,还为他立祠纪念。祠侧有张任墓。

不过我们那时只知道金雁桥和云盖山,未见到张任墓,也没见到祠堂。想是文革里,张任的骸骨不被挖出来暴露都算幸运了,老老实实就藏在一堆乱坟包里最好。

那时我已经调到大队电算站工作了,星期天没事,就和老卢一起去云盖山逛。云盖山距离大队部机关所在地东山(现已被罗江县政府改建为公园)大约5里路远,都在凯江的西岸,顺着岸边的道路走,不久就到了。

凯江,古代又称潺水,在夏季洪汛期间,水面很宽,足足有两百多米。有一年发大水,江水漫出河岸,把罗江半个城淹没。平时也比较宽,但水深不大。沿河溜达,看见一些人在岸边钓鱼,采用"铲白竿"的方式,就是说钓线端束上二三十只钓钩,不放鱼饵,只把钓竿来回用力往浅水里刷过,尽铲起的是"串串儿",一种不足两寸长,在快速流水里生长的小型鱼类。还记得行走在路边,忽然闻到一股沁入心肺的清香,原来是一块种满薄荷的田。

不久就到了云盖山,在岸边可以望见不到100米远的铁路桥,不时有列车呜呜地穿过大桥。云盖山最多只有几十米,但因挺立在凯江的河谷平原边,却十分突兀,需要绕着它爬坡。

那时罗江镇没有什么公园的概念,云盖山不过是好事者偶然想起去逛一趟的地方。虽然如此,就我感觉,恰恰是它的野意十足,根本没有人去游玩,胜过如今大名鼎鼎,人山人海的风景名胜远矣。

气喘吁吁地和老卢爬上山顶,山顶上却原来是一块平地,所以云盖山可以称为小型桌形山。平地上有不少参天古木,多数分布在崖边。拨过半身高的青草和灌木,临近崖边,可以望见凯江两岸的一条条带平原。远处烟霭中,一片瓦舍,这就是罗江镇,近处则是绿色的田野,还有如带的河流,脚下,就是金雁铁路桥。应该说,是形胜通衢, 北边属于绵阳,也是一处条带平原,逶迤到了罗江,出现了丘陵和山连绵阻隔,过了白马关,就抵达成都平原的北边了。

唐时,罗江称为万安驿,属于涪县,就是现在的绵阳市。唐天宝之乱里,玄宗西狩,经过万安驿,当得知地名后,叹曰: 一安尚不可,况万安乎? 遂命车驾不留驻万安驿。

风景殊美,可惜当时没有兴致写诗,或怀古,或咏景。我素来认为,拟古诗咏景,非得有拟古的意境,方可寄情于云山草木之间,如今乱哄哄的国内旅游地点,烦躁的水泥森林区域,真不知道现在的拟古诗人如何体会得出古人心境?

真是,现在回想起来,临近云盖山崖,北望绵阳,一派莽莽苍苍,要不? 罗隐会写道: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三十年前的罗江,是德阳县下属一个镇,这个镇在当时就不像镇,像一个当时中等大小的县城。确实地,解放前,它本来就是一个县。九十年代里,它又改回了县,不过属于德阳市下属的县。在我看来,它与绵阳的关系更紧密一些,历史上的万安驿就属于绵阳,讲地理关系,它应该属于和绵阳一体的成都平原以北的丘陵过渡带,而德阳则属成都平原的北部边缘。

罗江归德阳管,实在也没被亏待,德阳有二重,东电,东汽,都是大型国企,三线工程,虽然现在不很景气,但毕竟块头不小。想一想,中国第一台大型水压机,第一台燃气涡轮发动机都是德阳造出来的,罗江沾了预算上的光。罗江自己也不很差,我们石油物探大队是中央编制,还有上海内迁的四川玻璃纤维厂,那可是造光缆的尖端技术厂啊。光是波纤厂一群群上海姑娘们走在罗江破烂的街上,也为罗江增添了旖旎的景色。其他还有大单位陆续迁到罗江,就因为盯着罗江交通发达,供应不错。

我觉得罗江的出产中最好的土特产应该是生姜。早在三国时期,蜀郡的姜就享誉全国。孙权招待赴蜀汉大使张温,要做鱼需姜作调料,苦于江南产的姜质量不行而发愁,术士介象说他行,派了手下一人,画符作法后,须臾间飞到成都市场上买得好姜返回。这个六朝志怪故事(葛洪<神仙传>)虽然荒诞不经,也说明四川的姜质量不是盖的。2005年,我去湖南岳阳张谷英村考察,村委会招待的乡土菜里,就有嫩姜炒肉片,可惜他们的姜味发苦,不能和川姜比。旧说成都的生姜质量最上乘,依愚见,还是比罗江产差了一点。


(四川省最优质姜品种之一罗江仔姜)

怎么说昵? 罗江产的嫩姜,或称仔姜,比一个大男人的巴掌还要大。如果是成都仔姜,也只有其面积的一半大是嫩的,至于其他地方的鲜姜,据我看到的,也只有姜芽那部分是嫩的。而罗江产的仔姜,整个一巴掌的粗大分枝,全是嫩的! 你还在哪里见过?

就因为罗江的仔姜质量好,咱们大队食堂的大师傅老向,当令时节,在给搭伙的职工准备的早餐菜肴里,总有泡嫩姜一道小菜。那泡姜被切成有十公分长,三公分宽的薄片,淡黄色,入口即化一般,姜的微辣和泡菜的酸咸恰如其分地做到了最佳刺激食欲的效果。向师傅也常用大片仔姜炒肉片,我在成都大小餐馆从未吃到那么好吃的仔姜滑肉。

所以,占咱队多数的东北和江苏,上海同事,只要回家探亲,若正好碰见仔姜上市,总是一麻袋一麻袋地搬上火车带回家。他们说,他们家乡哪能有这么便宜这么好的仔姜? 文革中,上市罗江仔姜仅5分钱一斤。

前已谈过,罗江还有鳜鱼,不过,我离开罗江时,也就是文革末期,罗江的鳜鱼已经罕见了。


(创立于1928年的寺院素小吃罗江豆鸡)

罗江小吃里有一种,叫豆鸡,实际就是一层层浸透了菜油和麻油的豆腐皮包裹起来的玩意,香是香,我觉得还是太咸了些。

这些年回成都探亲,我兄弟夫妇总是用自驾车载我去川西坝子,还有川南不少新辟的所谓民俗小镇逛,他们说,那些地方可以吃到成都饭馆里吃不到的传统风味。可是,以我的品尝标准,都很一般,都不能和几十年前的家乡风味比高下。去年十月,我们去了一趟川北路线,经什邡,绵竹,安县,北川,最后到了罗江。那天中午,在原大队部遗址处的附近随便找了一个小餐馆,点了几份菜。令我吃惊的是,那小餐馆的回锅肉比成都及川南的城镇饭馆的都便宜,而且味道最接近几十年前的传统风味,就连我老弟夫妇都很吃惊,不用说,他们这几年来几乎走遍了川渝地区大小城镇,也浏览了这些地方的美食。

记得当年在罗江时,偶尔去丁字路口处的大餐馆加餐,也是那回锅肉做得出色。此外,罗江一种姜汁猪血旺很可口,当时卖一毛钱一碗。罗江面馆的绍子面味道倒不错,可面条里混有沙子,想来现在已经杜绝。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