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之旅(二十):中文的瑰宝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老椰子 于 July 05, 2001 14:36:49:

(二十)中文的瑰宝

新桃换旧符。历史是发展的。许多传统的东西会在发展中发生形式或内容的变化。
贴春联现在好象就不那么太流行了,反正我在长春没看见有多少。

春联是从驱鬼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以前的桃符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降鬼大
神“神荼”和“郁垒”的神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挂在大门上,用以驱鬼压邪。
这“神荼”和“郁垒”是哪路神仙?恐怕要追究到地老天荒的岁月了。

挂桃符的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习俗威猛有余而喜庆不足,于是到了唐之后的五
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据说,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九
六四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桃符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是我国最早
的一副春联。当然,口头上的对对子,诗文中的对偶句之类,是可以追溯到更远的
年代的,如《诗经。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
不能说是对联或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虽出身寒微,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酷爱春联,除亲力亲为,还采取
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家家户户春节都要贴春联,这对春节贴春联作为一种大众化
的习俗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年头春联贴少了可能部分地和现代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关。象长春这样的北方
城市,普通百姓住在公寓里,家门对着走廊或楼梯而不是外面,门口常常放些个自
行车、破木头板子、垃圾桶、酸菜缸啥的,有的还有防盗铁栅栏。看上去有点儿黑
咕隆咚、乱七八糟、埋了吧汰的,气氛似乎不适合贴春联。

春联是春节时贴在门边的对联。一般意义下的对联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所以,贴
春联活动的式微并不表明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在走下坡路。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
是宫廷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的吹牛拍马之作,但
由于出于高手,要求严格,且大量制作,也大大地促进了对联的规范化和推广。

其后,无论是晚清、民国时期还是当今的政权时期,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政治可
以清明或腐败,经济可以强劲或萧条,对联的创作却一直是朝气蓬勃的。

对联是中文的精华、瑰宝。对联是中文所特有的东西。中文存在一天,对联就应存
在一天,就应发展一天。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