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罗素)《宗教与科学》第八章 宇宙目的论(4)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霍林河 于 August 15, 2001 16:06:43:

然而哈尔丹教授在心理学上的观点所引发的是一个比较有局限性的问题,对此我们可
以谈一些比较确切的东西。他坚持心理学与众不同的概念是“人格”。他并没有给
这个概念下定义,我们不妨认为它是描述精神之各部分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改造的
原理。他所说的人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人格代表的仅仅是“灵魂”的话,你
也许可以为它辩护。但是它与灵魂不同的是,它是几个有机相连的整体,而不仅仅
是一个单一的实体。相信人格这种定义的人说,在张三的头脑中的所有东西,都具
有一种张三特有的性质,任何其他人的头脑中都找不到类似的东西。如果从科学的
角度看待张三的头脑,你不应该局限于那些可以描述普通物体的一般规律,你必须
记住所有的事件都是与那个特定的人有关的,它们的发生离不开他的历史和性格。


尽管这种观点有它吸引人之处,但是我认为没有理由认为它是真实的。毫无疑问,
由于各自的经历不同,两个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但是一个
磁化和一个没有磁化的铁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人们认为记忆是铭刻在大脑当中的,
它通过改变物质的结构来影响人的行为。对性格的概念也可以作类似的考虑。如果
一个人性情暴躁,而另外一个人脾性谦和,二者的不同往往是由于分泌腺的缘故,
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药物得到改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认为人格是神秘和不
可变的,这种观点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它迎合了我们的自尊心。

现在再来看看“按照心理学的解释,现在并不仅仅是一个一闪即逝的时刻:它包含
了过去和未来。”和“空间和时间不能分割人格,它们仅仅是在人格中表现了一种
顺序。”这两个陈述。我认为哈尔丹教授在考虑过去和未来时,他所想的是这样一
种情景:当我们看到闪电时,我们就会期待将听到雷声。可以这样说,作为过去的
闪电和作为将来的雷声,同时进入了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之中。这是词义的误导。
对闪电的追忆并不等于闪电本身,对雷声的期待也不是雷声自己。我没有否认追忆
和期待的实在的影响,我考虑的是主观经验的实际特性:看到和追忆不是等同的,
倾听和期待也不能划等号。在心理学中,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也和在其它领
域一样,是一种因果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相互的贯通而已。(当然我不会认为我的
期待制造了雷声,是雷声总是随着闪电而来经验,再加上闪电的出现,产生了对雷
声的期待。)记忆并不能延长过去的经历,它仅仅是过去的一种功效。

关于空间的问题,情况是类似的,只是更加复杂了一些。存在两种不同的空间,第
一种是个人经历的寓所,第二种是物理空间,它包含了桌子、椅子、太阳、月亮、
星星以及其他人的身体等等,我们的感官仅仅是它们的反射,但是我们认为它们是
独立存在的。第二种空间只是一种假设,对于一个认为这个世界仅仅是他自己的经
验的人,通过严格的逻辑可以将其否定。哈尔丹教授不想承认这一点,因此必需接
受,除了他自己的经历外,还有其它东西存在。主观所认识的空间可以是多种多样
的,有一个看得到的空间,它包含了我的所有看得到的经验;有可以触摸的空间;
也有象威廉·詹姆斯所说的那种腹痛的扭曲空间,等等、等等。当把我自己当作世
界万物的一员时,每一种形式的主观空间都在我心。我所看到的繁星点点的太空不
是天文学遥远的星空,它仅仅是繁星对我的一种作用,我看到的东西自在我心,而
非身外。天文学上的星星、存在于我心之外的物理空间,我只能通过推理、而不是
通过对自身感知的分析来认识它。哈尔丹教授说空间在人格中表现为一种顺序,这
种说法对个人内心的空间是对的,但是却不能应用到物理空间。他关于空间不能使
人格孤立的附加说明,只有物理空间也存在于人的内心才有意义。把这些弄清楚之
后,他的立场就变得不太合理了。

正如所有黑格尔的追随者一样,哈尔丹教授也迫不及待地显示,没有任何东西是真
正孤立的。如果他的论证可以被接受的话,他就已经向我们显示了,一个人的过去
和将来都同时存在于他现在的状态中,我们共同生活的空间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但是为了证明他的论点,他又进一步说:“不同人格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 在他
看来,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他的观念当中,而所有人的观念都大同小异。我把他的
话再重复一遍:“一个活跃的真理、正义、慈悲和美好的观念始终向我们展现...
尽管它有着不同的侧面,这种观念仍然是一种理想。正是这种理想以及它的创造,
向我们揭示了上帝的旨意。”

坦率地说,这种陈述让我无言以对、无所适从。我不怀疑当哈尔丹教授说“一个活
跃的真理、正义、慈悲和美好的观念”始终出现在他自己面前时,说的是他真实的
感受,我必需相信这一点,因为他坚称是这样的。但是当把这种杰出的美德推广到
整个人类时,象他一样,我感到我也有权力表明自己的观点。就我自己来说,我发
现虚假、非正义、苛刻和丑恶也时时缠绕着我们,不但事实如此,理想和观念也是
一样。难道他真的认为希特勒和爱因斯坦所拥有的是“同一个理想的不同侧面”?
在我看来,如果你这样对他们说,二者都会认为自己遭到了诽谤。当然你也可以说,
他们中的一个是反派角色,他只是没有追随自己心底里深信的理想而已。不过在我
看来这个解释实在牵强。希特勒的理念主要来源于尼采(Nietzsche),所有证据显示,
他对尼采心悦诚服。除非有黑格尔辩证法之外的方法能够证明这一点,我不知道我
们怎样才能晓得,上帝是把他的理念体现在耶和华(Jehovah)的身上还是体现在沃坦
(Wotan)的身上。

天堂中永恒的享乐对于穷人是一种安慰,这只是富有者的说教,穷困者对它已经越
来越厌倦了。在当今的时代,把上帝与经济上的不公正联系在一起是不明智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