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大布苏、老椰子、霍林河、风和Binbin等诸位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松花江 于 November 16, 2001 23:09:18:

前些日子往上贴那个《闲话》已经让我晕头转向,最近这个《闲聊》又弄得我手忙脚乱,所以,刚刚才看到列位仙班于两天前上的贴子,现在做复,多请原谅。

“笔贴式”同当今的“秘书”相类似,有一点不同的是,“秘书”多为女性,且年轻貌美,为老板工作,分内分外的都要承担;“笔贴式”则要求一概为男性,除了负责文书方面的事情以外,还要和其他人一样参与军事行动。

关于八达岭长城博物馆,我还没有光顾过。79年我自己去过一次,86年军科院集体组织一次,两次去玩,我还真没有注意到这个博物馆,谢谢大布苏提醒,以后我会专程去的。

司马台、金山岭、古北口一带的长城也是明代重建,那里的景致很美,起伏翻腾,动感无限,绝不输于八达岭和慕田峪。老椰子三十多年前在长城脚下当兵,对长城一定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厚感情和了解。从你的贴上我才得知,七十年代,山海关一带的老百姓就开始对长城动手动脚,不规矩起来了。正可谓,东西南北中,上下一盘棋。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很普遍,何时是个头儿。

风兄原以为柳条边是柳条编的, 很多人可能都会这么想。其实,边墙上是插栽的柳树苗。那么,为什么要栽种柳树而不是其他树呢?这是源于努尔哈赤当年曾被一女子搭救,事后这女子缢于柳树身亡,为了永远地记住这位“歪了妈妈”,所以这条边墙才选择了柳树。

霍林河兄非常关心长春西南伊通河畔的边墙情况,这一定是乡情所使然。 这一段我没有去过,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你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谢谢霍林河兄转来的“专家提出吉林建城可提前到公元前200年”的消息 。说到家乡的历史,本人不敢说是权威,起码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之所以敢这样讲,是因为我在那块土地上生活了四十年,并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金子一样的年华,奉献给了那里的古代文化研究事业。 十五个年头啊,时间也不算短了,人的一辈子中,灿烂的青春才有多少年,那真是像朝阳一样的好时候……

关于吉林城始建的问题,本人根据史料记载和多年的考古调查、田野发掘以及深入的学术研究,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吉林建城应在秽貊之后的古夫余时期,而且大胆的肯定,松花江畔的龙潭山山城和与之相望的东团山山城是古夫余的产物,龙潭山山城就是古夫余国的早期都城--“鹿山之都”。当时我在参加接待松村千山之子--松村进以及九州大学冈奇敬和东京国学院的同仁时,我均阐述了这一观点。后来我的这一观点 受到东北古史专家武国勋先生的赞赏,他兴奋得当场挥毫,写了一副联子送我:

“文章自得作者意,
长剑不给时人看。 ”

上款写道:“庚午之夏,春寒未消,冷意逼人,乍暖犹缩。吉林张先生造舍谈书论史,咳金吐玉,语出惊人……”此情此景,记忆犹新。

今天看了转来的这条消息,我不感觉太奇怪。把别人抄好了的菜,端到自己家里,重新炒一下,然后再呈现在重人面前,时下比较流行。很多人乐于此道,生意场上更是司空见惯。不过,我对此还有一点欣慰的是,其说法与本人的观点还有些出入。例如,此消息说:传统说法认为建城始于康熙十二年(1673)。事实上,明永乐十八年(1420)骠骑将军刘清便在吉林建城造船,吉林始称“船厂”。除此,该消息还错误地将早期夫余王城定在东团山。我认为,真正的“鹿山之都”非龙潭山莫属。

倘若大家真的感兴趣,请回应一下,本人再详细道来。

谢谢binbin的仔细阅读和捧场。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