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吉林古城的始建 (二)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松花江 于 December 03, 2001 22:17:18:

康熙十二年(1673)水师营在松花江左的开阔地带,以松木为栅,建东西各长250步、北长289步、周长7里又180步,(南以松花江为屏障)东、西、北各设一门。城外挖沟,以土为墙。乾隆七年(1742)扩建,周长1430丈,设五门;同治六年(1876)再次扩建,周长达14里,去木栅,全为夯土墙,共设八门;光绪九年(1883)去土墙改砖墙;宣统元年(1909)略加维修,开城门十座。

以上史实来源于《吉林外记》、《永吉县志》、《盛京通志》等史书的记载。那么,吉林建城究竟始于何时?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一直是中外史学界在东北史研究中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日人三上次男、藤田亮策……等人更显得迫不及待,他们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来到吉林从事考古调查。随后国人裴文中、贾兰坡、佟柱臣、李文信等重量级人物也先后来吉探究端倪。其中值得提出者有二:

(一)日本人在松花江右岸(丰满水电站下1、5公里处)的江边山崖峭壁上,发现了两处摩崖刻石。(国内考古和历史学界包括日本人,都习惯把“摩崖刻
石 ”称为“摩崖碑”,我认为这是非常不确切的。刻石与碑完全是两个概念:刻石是特指刻在自然山石上的铭文;碑则不同,它是要对石料进行加工、并且有特定形状上的要求,然后才可勒石。 在此再举一例,大家都知道长春光复大路有个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大路有个省革命博物馆。其实这个“革命博物馆”的名字也有些不妥。以本人的看法应该叫做“近现代史博物馆”、“革命文物”也应改称为“近现代文物”)

两处摩崖刻石记述了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明洪熙元年(1425)、明宣德七年(1432),辽东都司指挥使、骠骑将军刘清到此督军造船的史实。崖铭与文献记载不谋而合。事实上,早在永乐七年(1409)明朝政府为加强对东北的开发和统治,便在黑龙江口的特林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司。同年四月又在吉林设厂造船。除此,《柳边记略》一书和《敕修永宁寺记》、《重建永宁寺》二碑也均可佐证刘清于“永乐年间发将卒数千造船,将以开边。”既然有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兴师动众的造船,一定应有营盘和城池的兴建。

清康熙时期的水师营寨可以说成是“建城”,那么刘清所建数千人的居址营盘又该做何解释呢?还应指出的是,清初对“船厂”一名的延用,更加表明吉林建城绝非清康熙十二年始,起码在明永乐年间吉林就有城池存在了。只是建城的位置不一定在江左,很可能在江右,可惜的是没能保存至今。由此可见,清初“船厂”之名是源于明代的设厂造船。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