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而为:兼答小沙“拿得动么”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HoHo 于 February 25, 2002 00:12:15:

回答: 佛印:何为祖师西来意? 由 小沙 于 February 24, 2002 19:39:24:

尽力而为

小沙提出的公案很多人给出了机妙的回答,如怀仁,农夫的对都很有意味。当智慧从心中流出的时候,快乐的感觉也会一起涌现。我想,那就是禅的一种意境 -- 一种在领悟过程中的愉悦。这种快感并不与认识到的“真理”的“大”“小”成比例,而更紧密地伴随着认识它的艰辛程度。由于是门外汉,虽然我差不多是第一时间的读者,却没敢胡乱插言,恐把小沙认真的题目误导入玩笑的歧途。

学禅与学音乐、学绘画相似,需要有那么点天天分,专业术语大概叫缘分。尽管常人也听得曲,也看得画,却做不得“家”,寓消闲于欣赏,以度过过于漫长的生命而已。在世俗的世界里,也许用气功比喻禅修最为恰当。二者各自追求不可言喻的“气”与“佛”,道外之人一无所见,道内之人却各有所得。综合起来看,我觉得,佛家最有意味的故事是“磨砖作镜”。对于小沙例举的那些公案,我这里也略评一二,请赐教。

南泉斩猫:
万物皆有佛性,佛性在心,心属薛定谔波函数,函数在测试时坍塌,唯坍塌方可见心性,故普愿杀生不可避免,即使从谂顶着鞋来听道也无济于事。

丹霞烧佛:
院主听罢丹霞的道理,即知蒙吃蒙喝的真佛就在眼前,遂呼唤小弥沙,“将这大师架到火上,明早包你们每人分得一个舍利子!”

不昧因果:
我这里有另一个版本:怀海叫黄檗过来欲扇其耳光,黄檗听之却不待怀海动手,先掏一窝心拳与怀海品尝。众僧大惊失色,二师相视而笑。

杀生、烧佛和暴打都有违佛家说教,除某种特殊的启迪意义以外,一个世俗的意义很显而易见:故做惊人之举以博取名声,且看起来收效不错。这传统来自惠能,早年作偈空无一物,为何后来带着五祖的袈纱夜奔?总是人世上的某种地位放不下呀。现在我们都知道真理信息是可以进行无数次复制传递的,古时却囿于“一脉相承”方为正宗。

禅或说禅那,来自印度语 Dhyana,意为思考或沉思。Chan 传到日本再辗转欧美变成 Zen,韦氏辞典这样解释禅:“Seeking to attain an intuitive illumination of mind and spirit through meditation, esp. on paradoxes”。佛教由小乘至大乘,禅修都是得道的重要方法。限于语言表达内心感悟的能力,公案在禅宗里成为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这些公案粗看起来象制得很糟的谜语,有无穷多的解;从人们可以反复玩味这一点看,又象制得极为精巧的谜。读公案也象猜谜,有的人喜欢静静地想,心领神会时默默一笑。有的人愿意大家一起讨论,相互启发和激励并分享感悟时的喜悦。

公案的出台有其独特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人们读它的时候也因不同的环境心境有不同的体验。下面的故事恰是在小学生中流传的,当年不解其意,故一直记得。古时候有位老农,远不及台山婆子一毫,却被高僧宣得声誉鹊起。那天老农踏雪背柴回家,路过半坡寺小憩,与方丈有一番“手谈”便在小屯子里成为名人。小僧问老僧老农有何德能,方丈答道:“我伸出一只手指向他宣道,万法归一;他回二,不二法门呀;我又示三,持‘三学’戒定慧;他回个六,修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和智慧。吾不及也!” 家人也问老农同和尚谈些什么,怎得竟让方丈佩服得一塌糊涂?老农答道:“这老僧忒怪,他跟我说有一坛陈酒,我问两人喝?他回三口闷,我觉着可惜说六口吧。他就行礼佩服个没完,临走也没见酒影呵”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