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愿成为基督徒? 29 (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一了 于 July 10, 2002 09:20:56:

29.妨碍人实现其善的可能性的,首先起于人内在具有的心性的恶。

通过阅读圣经和一些神学论著,使我开始能以新的视野观察分析中华文化。
   我敢于正视孟子的性善论了。孟子论人性之善主要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立论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人心皆有这“四端”,如果人能够扩充它,可以保四海,不能扩充它,连对父母也不能尽孝。
    问题是“不忍人之心”,并不像人有身体一样一目了然。人的身体,到了一定的阶段,自然而然地发育成熟;但“四端”的实现,则有待于人主动地、有意识地扩大它,充实它,使之变为现实。所以,“四端”只是为善的可能性,而不是为善的必然性;只是成为仁人的可能性,而不是成为仁人的必然性。“四端”只能说明人性之谓人性,应当而且必然要表现为善性。进一步说,人通过教育,是有可能成长为良善的。但它不能证明人性本来就是良善的。
    孟子性善论的这个根本矛盾━━以人性可能为善,来论证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其实我早就知道了,(注1)但我不想正视它。我忧虑,若人性本身没有善的基础,那么,人就连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孟子·离娄)也谈不上了。
    在《圣经》中,我发现了解决孟子思想矛盾的亮光。〈创世记〉第一章说,上帝看著他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创造都是好的,但直到上帝完成了照著他的形像造人之后,他才“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由此可见,无论从逻辑的起点,还是历史的起点,“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在〈创世记〉第三章,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人类的始祖背弃了上帝与他们所立的圣约,偷吃了上帝禁止他们吃的禁果。于是,上帝创造人时所赐给人的神的形像被人损坏了,人由完美的人,变成了不完美的人;由顺从的人,变成了叛逆的人。罪进入了人的生命,人的本善之性被罪严重地污染了。(注2)
    于是,人心就变得极其黑暗。他有耳,听不见上帝的呼声;有心,不明白上帝向他显明的事情。虽如此,但上帝的话毕竟是人可以听到的。对上帝应有的知识,人可以清楚地领悟。我认为,这就是上帝置放在人心中的善端,它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并使人能回心转意,回应上帝的召唤,归向上帝,相信上帝。在全心信靠上帝中,使自己的生命逐渐地恢复上帝创造人时,所赐给人的神的形像。
    由此我明白了,妨碍人实现其善的可能性的,首先起于人内在具有的心性的恶。这恶不仅是指人作了什么错事,更是指人的存在其本身即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并且,是在一个有缺陷的世界中存在。我进而发现,在中华文化中,也有与“人皆有罪”相类似的观念,即人皆有“过”。这不仅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指圣人亦有过。区别只在于:圣人有过,“过则改之”;小人有过,“过则顺之”。(孟子·公孙丑)
    何以为“过”?“过”相对于“中”而言,是对中的偏离。“中”是作人行事的标准,达不到中,是“不及”;超过了中,是“过”。二者性质相同,“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都是“不中”,偏离了正道。
    在这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到处都鼓吹一切皆依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代为转移。中华先贤所高扬的不偏、不倚、不变的中道,还有容身之地吗?
    圣经使我相信:有上帝在,才能有绝对的标准,才能有中道。上帝为人立下了万古不变的律法,它就是恒古不移不变的“中”,偏离了这律法,就是“过”,达不到这标准,就是“不及”。没有人能守全律法,所以,人总是在“过”与“不及”之间晃来晃去。

附注:
1·张岱年著,《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第448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周联华在《会通与转化》中亦指出这一点,第80页。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