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目击者 于 September 05, 2002 00:30:56:
回答: 台上的人交头接耳很正常?没有教养的人才那样。 由 你在台上吧? 于 September 04, 2002 08:19:46:
“台上的人交头接耳很正常?没有教养的人才那样。
如果你在台下可真得有点‘自轻自贱’了。
坐在台上就应该注意仪表,举止,就应当庄重点。不都是有文化的人吗,约束几分钟都受不了?”
------------------------------
呵呵呵呵,真有“教养”,真有“文化”呀。仅凭这么一张照片,就把什么都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您也搞得忒大扯了。
本人当时坐在对着主席台的北面二层看台上,既不是您说的“台上”,也不是您说的“台下”。是“自轻自贱”,还是自尊自重,随您归类好了。不管怎么说吧,对现场的情况总比您有点儿发言权。
注意到主席台左面那个小讲台了吗?主持人和所有致辞的人都是走到小讲台前讲话。现在小讲台前并没有人,说明大会分明还未开始,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主持人张涛(穿白衬衣者)正从主席台中间往左面走。这时候大家互相交流一下有何不可?又有什么不正常的呢?再看看照片中坐在台下的学生,也很随意呀。难道非得自始至终正襟危坐才叫“庄重”,才叫“注意仪表、举止”吗!真要是那样,您又该说台上的人呆若木鸡了吧?世界杯赛期间,国际足联开会时布拉特和哈亚图不也在那儿窃窃私语吗?这有照片为证。以后您留心一下国际会议的场面吧,我就不信会前会后、会议间隙没有人交谈。我猜想当年希特勒、墨索里尼只要在集会上一露面,台上台下就不会有人再交头接耳,谁敢哪?!可那绝不能说明听众有教养,有文化,只能说明民众慑于独裁者的淫威或迷信独裁者!
“坐在台上就应该注意仪表,举止,就应当庄重点”?其实,真正“有文化”的人在哪儿都应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单在“台上”。而讲究仪表并不意味着坐在“台上”就得如同泥塑木雕一般。真不知道您学的是哪国的“文化”,爪哇国的吧?
那天坐在“台上”的有,吴式枢、沈家骢、邹广田、宋家树、杨福家等院士,还有王明达(老校友、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刘亦铭(60届校友)、刘淑莹(副省长、化学系毕业生)、陈佳洱(54届校友,原北大校长)、刘中树(校长)、吴博达(校党委书记)、王文金(前校党委书记)、高锦岳(65届毕业生,物理学院院长)、张涛(85届毕业生,院党委书记)等。高锦岳、陈佳洱(以校友身份)、刘淑莹、特地从美国赶回来的一位老校友(姓张)、学生代表、刘中树等先后讲话,所有讲话的人都在讲话前向所有与会者深深鞠躬致意,他们正对着的恰恰是主席台前身穿红黄纪念衫的在校学生,能够感觉到他们对全体与会者都很尊重。所有的讲话感情都非常真挚,特别是陈佳洱、刘淑莹和张姓老校友的讲话感人、实在,他们热情洋溢的话语是发自肺腑的,一点都不做作。不光“有头脑”,而且充满激情,不光有“文化”而且富于修养!
回答“消消气吧”--学生的服装颜色实在是小事一桩。这里的人也觉得橙黄色的纪念衫不大好看,不过这至多只能说具体负责此事的人审美观差了点儿,他可能觉得统一着装整齐、美观。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跟别的八秆子打不着啊。什么“文革”不“文革”、“个性”不“个性”的,挨得上吗?!文革时有穿这么鲜艳的吗?那时的服装颜色主要是绿、蓝两种,所谓“红海洋”是指大家手里拿的语录本汇成了红海洋。这些天,这种系庆纪念衫在校园内有不少学生在穿,红的、黄的、白的、浅蓝的都有。看看大会那天看台上77级各位的一张照片吧,有两位(其中一位是 XDP)不也穿着橙黄色的纪念衫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干吗总是事儿事儿的??发照片给“小朋友”的朋友,应该是想让海外校友、系友感受一下系庆的气氛,不会是想听各位的讽刺挖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