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看后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老椰子 于 June 05, 2003 12:51:20:

《走向共和》看后

如果不是读了隔壁愚人兄对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的细致评论,我也许短时期内不会看这部片子。一般来说,我不是特别喜爱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我觉得,历史就是历史,如果插入一些杜撰的故事情节,或者根据推论来补充某些空缺,都有可能误导作品的欣赏者。当然,如果是明确的演义小说作品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封神演义》,一些神和神、妖、人、兽的某种组合的生命体,和人掺合在一起,来进行商周的改朝换代大决战,大家都知道那是神话,认真不得;再比如《说唐》,好汉都排上号,成为一个序列,差一号都不得了,大家都知道那是忽悠,娱人而已。比较接近史实的小说应该是《三国演义》,你可以在整篇小说里看见陈寿的笔痕。

现在,文艺作品能够对离现在足够远的历史题材给予比较客观的反映了。这次看完愚人兄的评论,就觉得应该立刻看一下《走向共和》。大致突击看完之后,总的感觉是不错的。可以说是很忠实于历史。比如,袁世凯劝李鸿章让出大学士那一段对白,和我记忆中某个笔记里说的几乎一样,听了感觉心里塌实。

列强的出现导致了清王朝的迅速灭亡。闭关锁国是不可能的。维持现状要挨打。而“改革开放”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送出国门许多青年,让他们成为同盟会会员。

我一直相信蒋作宾(注1)的一个说法,即,辛亥革命如果晚几年发生,后来的情况会大不一样。蒋在慈禧太后去世后的陆军部里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汰旧换新。他的目标是把清军军官(包括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全部换成留洋或国内新军校毕业的有新思想的军人。他的计划才实现一半,可是武昌打响了。事实证明,清军中的新人在共和革命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汰旧换新完全成功,也许可以避免或缩短革命后二十多年的军阀混战。

另一方面,我以前一直觉得康、梁的保皇主张也许是另一条路子,近年来则有些怀疑。中国的国情和日本有许多不同,类似明治维新的事件难以复制。康在电影里形象不太好,这应该比较符合史实。康、梁、孙都曾到美国康州拜见过容闳。一辈子从事改良事业的容闳对康的人品、理念的评价非常负面,他老人家转而去帮助孙文搞革命贷款。

李鸿章也该平平反了。让一个人顶一个时代的罪名当然是叫他太沉重。洋务派的人一直担当着卖国求荣、扼杀民族工业发展等罪名,于今改革开放之即,回顾起来更显得非常令人难堪。但电影把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弄的有点儿太神了,尽管对张之洞的着墨不多。事实上,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张之洞都没有超过曾国藩的境界。盛宣怀是一个配角,戏不多。对于这个历史人物,从我个人掌握的资料看,觉得他过大于功。

岑春煊给演的有点儿楞头楞脑的。其实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荣升和得宠来自其父岑毓英的余荫而更主要的是西狩保驾的功劳。对这段历史,电影演的不准确。当时,有溃兵掩至,乱七八糟,哪有电影里那样的安静、从容?有乱兵追逐、打斗于慈禧太后车前,春煊叱之,兵士不仅不服,反枪击春煊。一击不中,春煊拔刀立斩之,余众乃服。慈禧太后全看在眼里。岑春煊早期有退隐山林的想法,可事实上一生都不得不在政治旋涡中飘荡。可以说,在前朝遗老中,在民国时代发挥最大作用的人就是岑。作为反袁的旗帜当时是非他莫属,而在广州军政府时代为桂系拥戴时的作为则反映出他的旧官僚的局限性。

袁世凯既然是个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就不妨再多着些墨,应该加上他稍早的行为。他年轻时弃学率领一伙凶悍的兄弟投军,在朝鲜(当时是中国的属国)以狡诈和胆识成就了他的第一个政治作品,他及时地越主求荣投靠李鸿章,等等。连同在随后的顺次投靠翁同合(白字)、荣禄(注2)、庆亲王奕[匡力],终于变成了一个近代的曹阿瞒,在在显示出一个旷世枭雄的面目和手段。

孙文和黄兴都是无私的伟人,革命事业的开创者。但黄兴更具备包容和牺牲精神,而孙文则有些躁动和执拗,更为理想主义。设使孙文不是那么早就死去,中国国民党乃至中国现代史会很不同;但是,如果黄兴、宋教仁不是比他更早就死去,中国国民党乃至中国现代史应该更是不同。电影对孙、黄等人的描述是比较恰当的。

辜鸿鸣演的鲜活。我一直非常好奇,这个生在南洋、在欧洲接受贵族教育的“香蕉”,为什么对中华文化一下子爱得这么深,有时甚至显得迂腐,尤其在比较开明的张之洞面前。可是,他们老辜家还有一支在台湾,那里的那位当家的那时正在把日寇迎入台北,日后则成为台湾之巨富、望族和日本爵士。人的路是自己走的。

电影里有许多令人恶心、吃饭时不宜看的镜头。比如,光绪无休无止的咳嗽,李鸿章大口咳浓痰,袁世凯抹抹叽叽地刷牙、漱口、喝汤,没下巴的赵御史的不停地打酒咯。说实在的,李鸿章是经常咳痰,袁世凯还有拖鼻涕、鼻涕经常掉进饭碗里的习惯呢。考虑到人们经常要在吃饭时看电视,此种镜头不拍也罢。

还有,当时的人都有字、号。亲近的人称呼时多字、号而不名,自称时多名而不姓。影片涉及人物很多,不给个字幕,人们不易分清。说实在的,全国人民都知道冯巩是谁,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他爷爷冯国璋是谁,都干过啥事?你让老袁一口一个“菊人”,有多少人能当场联系上那是徐世昌(注3)啊?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题材严肃、情节紧凑的的作品。他能教育人民了解历史,让人们知道,那些充斥市场的辫子戏多是胡编烂造的,乾隆微服出访搞女人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光绪被囚于瀛台则联系着历史的脉搏。

二零零三年六月五日于纽约

(注1)蒋作宾(1884-1942),字雨岩,湖北应城人。清末秀才,1905年春留学日本,8月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官学校步兵科。回国任保定军官速成学校教官。次年调陆军部军衡司任职。1911年升军衡司司长。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次长。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0月,任驻德国公使兼驻奥地利公使。1931年8月,改任驻日本公使。1935年5月,中日两国使节升格为大使级,蒋作宾成为首任驻日大使。同年12月任内政部部长。1942年12月24日在重庆病逝。

(注2)荣禄(1836-1903),字仲华,号略园,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 1874年,同治帝死,荣禄参与确定继承帝位大事,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9年,因得罪了慈禧太后,并因被劾纳贿,降二级,去职十余年。1891年底,起任西安将军。1894年,允准入京拜贺慈禧太后60寿辰,适逢中日战事紧急,留京再授步军统领,会办军务。战后,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督练北洋新建陆军。1898年6月,百日维新期间,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得力人物。旋即内调中枢,授军机大臣,晋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节制北洋海陆各军,统近畿武卫五军。1900年义和团乱起,主张保护各国使馆,镇压义和团。1902年1月,随慈禧太后西狩返京后,转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1903年病逝,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注3)徐世昌(1855-1939) 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天津人。1879年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中举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成为袁的重要谋士,此后累获擢升。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1911年5月, 清廷设皇族内阁,徐任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徐力主起用被淳亲王罢免的袁世凯复出镇压革命。同年11月袁组织责任内阁,徐任军谘大臣、加太保衔。1912 年3月,袁世凯继孙文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徐力辞太保,观望时局。1914年5月袁任命徐为国务卿,次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徐以局势难卜求去,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再起用徐为国务卿。因试图与讨袁护国军议和失败,徐任职仅一月,力荐段祺瑞继任。1918年10月徐经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在北洋派系的斗争中,徐世昌惯以元老身分和居间调和者的角色因势操纵。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逼徐去职。徐被迫回天津。晚年,借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二十余种。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