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Fire: 迷钱旧事-16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小沙 于 November 03, 2003 22:53:21:

镇斋之宝

WaterFire


首次见到红莩先生是某天在北京香山开会。不过接近先生的初始引力却是迷金(庸),而不是迷钱(钟书)。

我当时为金庸的绝世武功所困,整日练得天昏地暗。其时俸禄不多,也就月八九十元而已。当时迷金,迷钱,也迷高(阳),财力不允购置许多金著。另外,金风初渐,多种金著在大陆尚未正式发行,欲购不能。红莩先生是老教授,财力大胜于我。而且,先生有友在香港,得以托购全套金著。识得先生后,我可以系统而全面地修练金庸,金功大进。

红莩先生对高阳的评价不高。我虽然也觉得高阳的小说结构稍有欠缺 (例如,他很用心地引入一些虚构角色,让我以为他们于所说故事极重要,可不久就他们永远不再被高阳提起。),但高阳熟透明清史,议论也常有见地。例如,高阳先生说,历史的重心在经济,而经济的重心在交通(包括水利)。又说凡有革新,以行动为第一,而行动又以制法为第一。还说兴衰在统治集团的组成,重用知识分子则兴。这些议论,对於读过几天书的我,听得受用。不过,红莩先生古学精深,理解自然与我不同。

但是红莩先生迷金尤胜于我。他不仅写成专著<<挑灯看剑话金庸>>,还以一年多的时间,为金的十五本武学著作的所有人物治印,刻成<<金庸人物印谱>>。<<印谱>>未完时,金大侠便承诺书成之后由金出资出版发表。可惜,<<印谱>>完功后,一诺千金的金大侠却没有履行诺言。我曾问起缘由,红莩先生只是淡淡一句“他一心在大陆作官,忙忘了。”后来,先生把<<话金庸>> 与<<印谱>>都卖给了一个台湾商人。卖<<印谱>>时,连印石都卖了。不过,先生拓了一套<<印谱>>赐我。<<印谱>>收印1000多枚,全套数十部。16开沿左右再分为二,与常见32开相比,高而窄。<<印谱>>由极薄的宣纸构成,每部厚薄大约半厘米,兰皮线装。封面上有白条,黑字题写书<<金庸人物印谱>>。每页通常拓一印,偶尔有两印或三印一页。每部的首页是书名之印。<<印谱>>已经成了我的镇斋之宝。

红莩先生的治印是很有功力的。他曾为于光远先生的随笔集配印。一文至少一印,全书印过百方。书九十年代在香港出版。有红莩先生的前辈赞誉红莩先生,说先生治的印“厚重沉实”,“胎息汉玺”。识得先生,泽及妻小。我家成人得先生赐印,两个孩子出生时也都得先生赐印祝福。

说起治印,便引出红莩先生与钱老的渊源。原来,先生年轻时,便有至友Q先生。Q先生恰好是钱老的研究生。红莩先生因此识得钱老,并为钱老和夫人杨绛治印,得到两位先生赞扬。钱老并亲自抄写钱本人的诗一册,还赠红莩先生。红莩先生珍为镇斋之宝。有天说得高兴,红莩先生捧出他的镇斋之宝,让我欣赏。诗册为大32开,硬皮。诗册约抄有五十来首钱诗。这是我第二次见到钱老真迹。翻阅中,红莩先生指着一笔对我说:“你看看这一笔,别人这样写就俗了,而钱老则是化腐朽为神奇。”我当时看得高兴未及细想,也没有红莩先生所说的别人的一笔与钱老的对照。事后,这就给我留下一个困惑:为什么同样的一笔,别人这样写就俗,钱老的就雅?是因为钱老功力深湛,他的这一笔与其他笔划融合而生趣?还是因为他是名人,使得读者有了先入之见?

很后来,我写信请教红莩先生。先生复信曰:“钱书法中之‘撇’有时作( )(作者按:此处先生画一钱式撇,不知如何才能表达,故缺)形。若不经意,实是古法。别人学之,多造作,不自然,并非钱是名人就说他好。即如京剧之程砚秋,后人学之而太过分也!”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