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一默 于 January 04, 2004 13:18:29:
回答: 回国小记(4) 由 一默 于 January 04, 2004 13:10:37:
(5)点点滴滴
电视节目好看了不少。如中央台的“第一时间”等。娱乐节目也挺有意思,只是看着风格上似曾相识。李咏的街道采访,看着象Jay Leno,而扔卡片的动作和David Letterman 如出一辙。而一个好象叫“开新字典”的节目,却是生吞活剥了“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规则一模一样,连“Final Answer?”“Final Answer。”都用中文如实表达,据说还是从台湾学来的。看来自己还是放不开。
长春在开放,现有“夷人三千”(外事办数字),“贤人(会中文的)”绝对不下七十。在市里举办的一个什么国际节上,一群美国女孩儿MTV了一首节奏明快的中文歌曲,标准的四声五韵,让许多国人的港台音相形见绌。一个有Whitney Houston风采的黑人女孩唱的一首单出头“二老蒯”,字正腔圆,不由你不拍案叫绝。一位黑女孩主持人更是出口成章。开来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中文的流行。
长春同时也在“西化”。圣诞的气氛极浓,圣诞树处处装点,服务生的红色圣诞帽也都扣在头上,红鼻子鲁道夫也上了电视。平安夜(Christmas Eve)时,领导请客,大饭店都已订满。好不容易才定到南湖。据说情人节时也是如此。实际上是商家在“西化”,利用各种机会促销就是了(另:原以为长春饭店无小费,但至少南湖宾馆要自动收取10%的服务费)。
大市场买东西是个乐趣。有次让我当一个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我想总的买的行头,便来到单位附近的一个大市场,商品丰盛的让你目不暇接。谈价很有意思,个中情趣,你自已去体会。衣服鞋的价格应在要价的45%左右成交。当然也有例外,一次和一个辽宁小女子谈着谈着,女孩便带着些许辽宁味儿道“大哥,你就算给老妹儿点运费吧,啊?”我就当即咔壳,乖乖交钱:))。
消费差别太大。比如吃的,大饭店里一桌酒席可轻易上千,而上面提到的大市场里的一大碗可口担担面却只有三元(中碗才两元)且随便放菜。中午时分,诺大个大厅,密密麻麻的桌子座无虚席,看来还是普通百姓多啊。(我一高兴,随手拍个张照片,立即招来了一个小警察的盘问,我说我的确是看着亲切,才放了我:))。
罗嗦了半天,大多言不及义(还有点迷迷糊糊),题图也是文不对题,谢谢阅读吧。
为拍这张照片,遭到“盘查”。
饭桌上的“菜雕”,很漂亮。象牙是大萝卜,大象是芋头。50元可以拿走,但只能摆三天:)。
(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