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见仁见智 于 March 03, 2004 01:52:54:
回答: 文学与心灵的欣赏:推荐章诒和的《往事不能入烟》 由 霍林河 于 March 01, 2004 22:19:32:
去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读者》上登载的《史良侧影》把我牢牢地定在了沙发上。一口气看完。一个在新闻媒体上早已熟悉,但又仅仅是个符号的名字,在眼前化成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就此记住了文章作者——章诒和。没隔多久,顺着西里君就郭世英之死给的一条链子,发现了《二闲堂文库》这么个好去处,章诒和的几篇回忆录都在里面!着实过足了阅读瘾。
章以亲历者的身份把几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使得她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过一篇篇看过,我却失去了为她叫好的热情,原因恰在于她的部分文字上:一是意气用事,言辞过于锋利,所谓“好女子,满心懑”是也:)。二是大曝他人隐私,如罗隆基的风流韵事,聂绀弩的第三顶帽子等等。他们若地下有知,会情愿么?而且事不止关乎罗、聂,还涉及他人,损其形象。这有违“做人要厚道”的原则。三,也是最关键的,是可信度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指出了的(包括楼下的“河北”)。记忆力超强的人是有的,章诒和的记性也许好过一般人,她的追忆虽不足全信,但也不可完全不信。问题在于,作为读者,我们很难辨别那些发生在几十年前的逸事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大多是死无旁证啊,而支撑着她的文字的正是一个个生动的细节。
在《斯人寂寞》一篇里,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1982年夏历除夕,她和母亲登门为聂绀弩祝寿,见到了为她们母女所不齿的舒芜的情景。幸好,或者说不幸的是,舒芜还活着!“二闲堂”在该文后面附了舒芜的信,有力地证明他本人“没有在1983年夏历除夕那天去聂家拜寿,并且以后历年夏历除夕都没有去过。”
又如,“墨闲居”里《为周颖辨正》一文刻划的周颖,与章诒和笔下的周颖大相径庭。两个传声筒——章诒和和姚锡佩,传递着同一个人物的互相矛盾的信息,其真伪之辨就不象大灰狼给出答案的小游戏那般简单了。:)
由散篇结集而成的《往事并不如烟》,摆在书店里已经很有一些时候了。曾打算买一部,闲来无事当历史小说翻翻,聊以解闷,又听说很快就要出增订本,新增的两篇也是写名人的,决定等等看。
“往事并不如烟”,那么如泥?可以随意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