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字部分贴这儿吧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乡居 于 April 02, 2004 09:40:31:

回答: 感受平凡(3) 由 乡居 于 April 01, 2004 22:47:48:

感受平凡(3)

上一周,在南方的杜鹃花盛开之际,小城的校园又迎来了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自MIT物理系的沃夫冈•凯特利(Wolfgang Ketterle)。凯特利博士与(2)中提到的艾瑞克•康奈尔 (Eric Cornell)及卡尔•维因曼(Carl Wieman)博士分享了2001诺贝尔物理奖,以表彰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 按凯特利博士讲, 现在通常把超流超导等都归于这类Super State。

1995年7月, 艾瑞克•康奈尔和卡尔•维因曼首次在实验室里通过铷原子实现了爱因斯坦70年前预言的BEC。 四个月后凯特利通过钠原子独立完成了BEC。 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实现BEC的人, 但他所以能够得奖, 是因为他确实在这个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 包括第一个制成“原子激光”,第一次实现对BEC的无破坏探测;第一次观测到物质波的相干性,第一次研究了声波在BEC中的传播;第一次研究了BEC形成的可逆性,第一次通过纯光学陷阱“困住”BEC;第一次实现了物质波的放大,第一次观测到超瑞利散射,等等等等。

凯特利1982年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1986年取得慕尼黑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马普所和海德堡大学做了四年博士后以后, 1990年来到MIT物理系,在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里的大师戴维•普里查德 ( David E. Pritchard,右图)教授手下作第三个博士后((1)提到97年诺贝尔得主William Phillips是他的博士后, 与凯特利一起获奖的Eric Cornell 是他的博士生)。凯特利以前作的是通过光谱手段,研究燃烧过程, 应用性很强。 按他自己的话说, 作应用研究, 总觉得缺点什么, 因此决定来到MIT作BEC的基础研究。 我开玩笑说,以前你作的东西“太热”,现在作的又“太冷”,温差不小吧?他笑着说:“是不小,不过都是应用激光光谱的手段。MIT能收留我这样一个没有冷原子经验的人,的确还是很幸运的(他的第一年拿的是德国的Fellowship)”。 凯特利到美国来的最初想法,是作几年博士后就回德国去了,他所以最后能留在MIT,前后的故事还是很感人的。

1992年,在凯特利作博士后的第二年,MIT的原子物理方面(凯特利的工作领域)有一个空缺,他虽然工作优异,可一心想回国,并未申请。可后来那个位置又没招到人。第二年,在导师和同事的鼓励下,凯特利申请了该位置。因为他的杰出才能,他的导师一直鼓励他单独工作,不要受他所限,但在名牌大学如MIT,一个系里一般不能有研究领域完全相同的两个教授。为了留住凯特利,他的博士后导师,当时刚刚52岁的普里查德教授,做出了一个科学家所能做到的最伟大最无私的决定:他把冷原子/BEC的研究让给了凯特利,把自己这方面的实验室,研究基金都转给了凯特利!“我虽然从此脱离BEC的研究,但却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