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听听谁唱的《黄土高坡》,乐死俺了!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红门 于 March 04, 2011 22:28:55:

 










《黄土高坡》




重要声明: 以前我唱过西北的歌,但从来没有象今天准备这么认真 (自我表扬的说),在李娜的伴奏带上我毅然决然地加了6个KEY,就是想达到歌曲能“翻过好几道梁” 的意境,所以我用了几乎是吼叫的方式在唱,当然就是这样,也不可能完全唱出西北的风味,我想除了羊肉泡谟吃得少,最主要的是自己没有在那片高原龙脊土地上生活,耕耘,歌唱的经验,没有吻过满天的飞沙,没有喝过黄河的水,也没有在那厚实的土层上承受过捶击。

另外我在网上找遍了都没发现用陕山方言演绎《黄土高坡》,不出意外,我应该是第一人吧?(井底之蛙的说) ,当然陕山方言是否地道,我就不说了。反正吼完以后,我是一身大汗,没当成“怕瓦落地” ,倒是成“鹰爪落地” 了。所以大家在点入这首歌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别让我这种嘶吼式的歌声伤了你们娇嫩的耳朵。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子的,记得千万得把你的喇叭开小点,对了,门窗要关紧。。。好,咱们言归正传。

不少朋友们一定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股西北风,这股西北风的来源就是黄土高坡上那土得掉渣的民歌。那粗犷奔放的《黄土高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虽说是“下里巴人” 的曲调,却象黄河初春的破冰利风,犀利地吹透了包裹中华大地的冬衣,给沉睡的人们打上了一个激灵。

前几天,希阳和唱歌的听众网友在高山上都翻唱过《黄土高坡》了。唱歌的听众为此还写了一篇短文,叙说了她的一位朋友,几年前就回国了,在她先生的大力支持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一个和政府无关的基金。期间给黄土地里的孩子们送去了很多书和文具,提到最不容易的是那些教书育人的民办教师们,他们平均每月只有40元人民币的收入 。。。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部长和我原本是准备私下切磋《黄土高坡》的,可现在已经演变成在高山“聚众飙歌” 了。大家可能都想看看这“飙歌”是怎么回事。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在高山是头一次,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在这里放歌咱们不为任何功利,没有矫情,也不需要无病呻吟,哗众取宠,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渲示出来就达到目的了。

为了准备这首歌,我看了很多有关黄土高原的文章,图片,也听了许多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包括咱们高山网友唱的陕北民歌。不可否认,我被那浑然一体的黄土地所震慑,直立的陡壁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乃大自然坦诚之造化。被那又高又飘,感情真挚的声音所折服。

黄土地所蕴藏的魅力,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来自母性的力量和温暖;静心地想,那种寂静、辽阔、苍茫、蛮野的悲壮之美,不正是这片土地,以及其人、其歌所显现出的个性吗?在大自然恶劣的气候下,稀落矮小的歪脖儿柳树,窑洞,枯草,羊群,却在贫瘠单调的执着中,透露出生的气息。

西北歌大多都是用山陕地区的方言撕心裂肺式的吼叫,就好象西北的大风刮着厚厚的黄土扑面而来,唱的人满嘴黄土,听的人满面黄沙。这种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象黄土高坡人的性格,不会拐弯抹角;另一个特点是高亢,也难怪,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是要用歌声来传情达意的,据说,亮丽歌手的歌声能轻易翻过好几道山梁。

最后,我要向各位班长,书记BUZZ致以深深的敬意;感谢文化出版局局长无墨,广播电视局局长老黑鱼,广告部副部长lala~, 朦朦雨的友情助演和蓝涯湾(目前还没有官衔)的图贴,他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也感谢部长无笔的热情相邀,使得我有机会站在高山的飙歌台上;感谢各位网友们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这次飙歌的输赢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高山网友们的凝聚力再一次得到体现。

下一个问题是,咱们在这次飙歌之后能做些什么?能为那些贫穷的孩子们献上一点什么呢?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 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 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日头从坡上走过
照着我窑洞 晒着我的胳膊
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
祖祖辈辈留下我
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
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四季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四季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