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tieshu 于 March 06, 2011 13:20:51:
跟这里的大腕们说学唱歌,无疑是跟研究生们说1+1,不过对俺来说,没有学过的东西,1+1也是很有趣的。
码出来让大伙笑一笑哈:-DDD
--------------------------------
跟老师学唱歌两个月了,每一次上课都很有收获。但是直到昨天上课好像才开始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发声位置,老师对俺的表现也非常满意,给了一个大大的hug。俺觉得可以作一点笔记了。
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引用过周金星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百个老师教唱歌,会有一百种方法,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俺也照搬不误放在这里,每个人的体会和感受不同,因人制宜才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1。打“嘟”
每次上课的第一内容都是“打嘟”,就是嘴唇轻轻合拢,在气息推动下,自然颤动。目的是预热声带,练习气息的平稳和耐久。别小看这个简单的练习,要想练好,达到开口就来,起止自如,气息循环,强弱有致可不是那么容易。老师说:如果打嘟能达到某个音高,原则唱歌时就可以唱到那个音。但是这个音比俺原来能唱得音要高很多,俺对老师的话有些将信将疑,嘿嘿。
2。唱“哪”
学唱歌从唱“啊”开始,要不就是“咪--吗---”,但是许老师让俺从“哪”唱起,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却帮助嘴巴找到一个更理想的自然打开位置。俺的体会是N让舌尖翘起一点点,使得口腔内部的空间更圆,发出来的啊也就更圆润好听。
3。发声的位置
嘴巴打开之后,就是在那里发声的问题。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俺尝试了不同的地方——虽说口腔就那么点大的地方,要找的一个发声的支撑点还真不容易。低音的时候后好说,到了高音,找不到支撑点就没法唱。为此俺也没有少走弯路,结果是高音唱上去了,低音就整个变了,而且有吱吱拉拉的噪音,不受控制。
上一节课老师指出俺不能太依赖自己耳朵里听到的共鸣,因为没有经过外部空间的传播,和别人听到的声音不一样的,别人听的是从口腔里投射出去的声音。难怪俺听到自己录下来的歌声就觉得堵,但自己唱的时候不觉得。看来俺需要探索如何发声才能把声音投射出去。基于这个想法,俺把发声的位置往口腔前部移了一些,不再集中在声带的某一个点上。看来效果还行,至少声带没有再吱吱拉拉,高低音的发声感觉是一致而且受控制的了。老师也对俺昨天的表演给与了肯定,看来是有效果的。
4。在一个位置上发声
老师上课时强调的最多的一点就是要让声音在一个位置上发出来,这样歌曲听起来才稳才好听。这个道理俺也懂,可是要真正做到,也不容易,很多时候你自己觉得位置没变其实已经变了。老师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就变得特别重要。她让俺先发一高音“哪”,体会好位置,然后直接跳下五度,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口腔内部的位置不变,然后再跳上五度。练习以后你会明白从上往下跳比较容易,从下往上跳的时候,如果你在唱低音的时候没有准备好唱高音的位置,就会被挤住。
老师为了不让练声太枯燥,也让学生唱歌曲,可是俺觉得在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之前,唱歌没有意义。但是老师说“哪”要练,歌曲也要唱。因为歌曲让你练习气息的连续运用和起伏,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唱歌曲的时候所有歌词都用“哪”代替,这样唱起来不boring,而且可以帮你找到并保持最佳的发声位置。这一招真是太绝了!
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要在练习中时刻记住并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使之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那个时候唱歌就不一样了。
5。“哪哎咦呕唔”在一个位置上唱出来
这是老师昨天教的一个新内容,以前也试过一次,那时候俺连“哪”都还没搞定,更别说五个字了,所以也没练。但是昨天再试,居然可以唱下来了,还有那么点像模像样的,哈哈哈!
最后老师让俺再过一遍《思乡曲》,并且比俺原来能唱的调子要高一个大二度。这首歌音域很窄,但是在最高音上有一个“思”字,高一点都唱不出来。老师让俺先唱“哪”乡,没有一点问题,然后在“哪”的位置上不动,换成“思”,嘿,真灵!唱出来了。
还有很多受益的地方,以后再慢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