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大能猫 于 October 10, 2011 00:02:28:
回答: 感谢灯塔推荐 The history of Italian opera, beginnings 由 大能猫 于 October 09, 2011 23:05:50:
音樂史上第一部歷史歌劇─ 「波佩亞的加冕」
西元 1642-1643 的那一個冬季,音樂史上的第一齣歷史歌劇在威尼斯誕生─ 蒙台威爾第的「波佩亞的加冕」(C. Monteverdi: L'incoronazione di Poppea)。這是蒙台威爾第的最後一部歌劇,也在歌劇史上創下了一個承先啟後的重要里程碑。
「波佩亞的加冕」是講述羅馬帝國的暴君尼祿 (Nero) 殺臣廢后,迎娶他的情婦波佩亞 (Poppea)並為之加冕封后的故事,這是羅馬歷史上確切發生的一段故事。劇中的角色皆為歷史人物,劇情的發展也以歷史為軸,然後再稍加潤飾變化以增加劇情的張力。歌劇結束在波佩亞的加冕大典上,並頌揚─ 愛終將戰勝世間的一切。
歌劇「波佩亞的加冕」在音樂史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不僅僅因為這是史上第一齣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歌劇,更因為蒙台威爾第對作品中各角色在音域上的安排,曲式架構的鋪陳皆有了新的創舉,這些作曲技法上嘗試和突破,為後一輩的作曲家確立了典範,進而開啟了十年之後歌劇史上的「巴洛克時代」。
蒙台威爾第對音樂發展史上如此重大的貢獻,卻一直到西元 1992 年才得到確定,這是西方歷史音樂學界投入蒙台威爾第研究與考證工作七十多年來最寬慰人心的成果。這其中有許多是讀者必須從新思考和正視的歷史現象。
首先,音樂史上「歌劇」 (Opera) 的誕生是一件純脆的人文事件,主要是在 西元1600 年前後,一批由佛羅倫斯貴族組成的文人雅士,集成一個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旨的協會,稱為「佛羅倫斯同好會」,其中有文人寫劇本,再交由音樂家譜曲,期望以模仿古希臘劇場的形式以歌唱的方式演出,並將此劇種命名為 Opera (拉丁文「作品」之意),「歌劇」便因此誕生。
在歌劇草創之初,劇作家的地位遠遠在於作曲家之上,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能夠接受良好教育而有人文素養的皆為貴族,而我們今日所謂的音樂家,其實在當時都只是服務這些貴族的宮廷樂師,包括在當時鼎鼎大名的蒙台威爾第;而歌劇的初期,大部分的觀眾也僅限於貴族,很自然地,在劇本和音樂上的重視度就有了別野。在那個年代,歌劇也只是貴族閒暇的一種餘興消遣,大家在一小方的會客廳且遲到且喧嘩地觀賞,一如京劇在清朝宮廷的景況;而這些作品也可以因應不同宮廷的歌手和樂團編制,而適度地在音樂上有所修改,這也就是為何早期音樂會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原因。
在歌劇史上,一直遲至十八世紀中葉的莫札特,觀眾才將音樂家的地位提升到和劇本作家等重,這還要感謝莫札特響亮的名聲,可是即便在莫札特當年,觀眾進劇院,說的都是要去欣賞達鵬提 (L. Da Ponte 1749-1838 詩人/劇作家) 的歌劇「費加洛婚禮」,而不是說要去欣賞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換言之,蒙台威爾第的「波佩亞的加冕」自問世三百多年來,雖然人盡皆知,並口耳相傳這是大師的最後一部作品,卻完全找不到任何文獻可以證實,這齣歌劇的音樂乃出自蒙台威爾第之手,連 1656 公開印行的「波佩亞的加冕」之劇本,都只有提及劇本出自布塞內羅 (G. Busenello) 之手,而對音樂方面卻隻字未提。歷史音樂學界自二十世紀初掀起蒙台威爾第熱後,前仆後繼投入這部作品的研究及考證,卻一直遲至 1992年,一份相當重要的文件在義大利一個地方圖書館意外出土,才終於證實了蒙台威爾第的著作權。
這齣歌劇至今流傳下來兩個音樂版本,威尼斯版及拿坡里版,這兩版在樂團編制上,推測是因為兩地宮廷樂團編制上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拿坡里版也比威尼斯版本來得長許多,就目前學界的考證結果,兩個版本應該都不是 1642 年首演的版本,而是因應各地巡迴演出的修訂版,而拿坡里版本應該要比威尼斯版本來得早。
關於劇本內涵在學界也有相當相左的論見,「波佩亞的加冕」乃出自貴族劇作家布塞內羅之手,布塞內羅當年領導的貴族學院,幾乎主導了整個威尼斯的政治、人文和哲學思潮,而這齣劇本的內容居然是歌頌婚外情的波佩亞戰勝元配皇后而獲得加冕的故事,於是針對劇本誕生時的人文背景和哲學思潮,在學界起了相當大的討論。
有一論點是認為布塞內羅的劇本潛藏著深刻的諷刺,這個論証的主要立足點在於:在歷史上,波佩亞雖然於西元 62 年成功罷黜了尼祿原配,加冕為羅馬帝國之后,卻在三年之後,因觸怒尼祿,以有孕之身,活生生被尼祿踢死。而波佩亞的前夫,雖被尼祿放逐,卻在尼祿發瘋焚城後,被羅馬人迎接回來,繼任為王。這些後續故事雖然在歌劇的尾聲沒有交代,卻是人人皆知的歷史。映襯布塞內羅時期在學院中常常頌揚的「忠貞」情操,或許是劇作家於最後伏筆的精湛諷喻。
另一論點討論當時的威尼斯和與羅馬教庭間的政治衝突,依一年一度的威尼斯狂歡節中的享樂主義風氣,推測劇本旨在藉由縱情聲色的尼祿和波佩亞最後卻得以戰勝節慾忠貞的良臣和皇后,以此來諷刺羅馬教廷的偽善和假道學,以表達威尼斯對教宗間接的不滿。
還有一說著重在布塞內羅同時期哲學思潮對他的影響,認為當時盛行的柏拉圖式愛情理想說,對於這個劇本著眼於「愛情終將戰勝一切」的主軸有一定的影響和促生。
音樂學界另一項重大的考證結果是,本齣歌劇結尾最膾炙人口的愛的二重唱 (尼祿/波佩亞),確定不是出自蒙台威爾第之手,而是引用另一個作曲家於 1641 年發表的歌劇中相當著名的一首詠嘆調。「波佩亞的加冕」的這段結尾二重唱歌詞,事實上也並沒有出現在布塞內羅於 1656 親自印行的劇本中,所以學者推測,這段二重唱乃是後人加添上去的,也並不存在於 1642 年的波佩亞首演中。
1991 年著名的古樂指揮 Rene Jacobs 錄製了 「波佩亞的加冕」的 CD,在樂曲解說的前言中留下了一段話:
這一部偉大的作品 <...> 事實上,到今日,我們都還不能證實它是出自蒙台威爾第之手...。
一年之後,一份極其重要的史料,在義大利 Udine 圖書館被一位專研歌劇劇本的音樂學者意外發現,那是一本三百年前印行的「波佩亞的加冕」的劇本,首頁上留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Musica de Monte Verde" (音樂出自蒙台威爾第)。
本文獻給 ~
七十年來投入蒙台威爾第音樂研究與考證的
所有歷史音樂學的前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