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鸡尾来了!——呼麦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红门 于 December 14, 2011 16:23:32:

回答: 太神奇了! 由 红门 于 December 14, 2011 15:47:12: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

基维百科:

喉音唱法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Хөөмий,古蒙古文:kögemi“咽喉”),又称为浩林·潮尔,是一种典型的用喉音唱法的方式,被图瓦人,蒙古人,和位于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应用在民间音乐裡。不同地方的呼麦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位於戈壁沙漠居民的呼麦聽起來也比較乾澀,但位於草原居民的呼麦則比較和潤。 在蒙古语中呼麦是喉头的意思。

呼麦可以既用来描述图瓦人民间音乐的喉声唱法特性中的一个风格(有些类似在电子琴伴奏下的低音哼唱),又用于描述所有的图瓦人喉声唱法风格(从地震般的隆隆声到带着拍子的中音,以及各种形式的高音)。所有图瓦的喉声歌唱都要控制口腔的形状来产生泛音,同声带的发声共鸣,从而可以同时唱出多个声部。

这种音乐从西伯利亚大草原和关于马的音乐中得到了灵感,因此图瓦人的民间音乐从题材上与西方的牛仔音乐相似,但是呼麦(和东方的语言)使得西方人听起来感觉到不同。

图瓦人的歌唱风格影响了不同文化的音乐。在古代,西藏喇嘛念经的唱法引进了假声带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 在现代,一些美国新生代音乐人被呼麦和西奇的神秘世界的声音所打动,这种声音声高极高,但又不是假声。

关于图瓦人在喉声唱法中使用的风格和技法的确切数目还存在争论。三种主要的风格是呼麦(喉音唱法)、卡基拉(假声带唱法)和 西奇(哨音唱法)。还有一些公认的风格包括保班纳地(滚动式唱法)、chylandyk(蟋蟀唱法)、dumchuktaar(闭嘴喉声法)、伊泽哥勒(马镫式唱法)和 kanzip。一些人认为这些额外的风格是三种主要风格的变种和修正。

很早以前,蒙古国就把呼麦列入国宝,而图瓦共和国把呼麦看作为图瓦人的民族魂。而在中国,随着对原生态的民族歌曲的挖掘,呼麦也被看作中国民歌的一部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呼麦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蒙古族呼麦已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在2009年10月1日成功申请,正式加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女呼麦手苏依拉赛汗,可以同时演唱4个声部,可测出8种频率同时存在。 [1]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