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老椰子 于 July 13, 2005 10:15:11:
回答: 南越行:说明 由 老椰子 于 July 13, 2005 10:03:30:
(十五)鸡村
从竹林禅院出来,经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去鸡村(Lang Dan Toc,Chicken Village)。
鸡村的村口有一只公鸡的塑像,公鸡的每个脚后面都有5个矩趾。村里住着一个来自森林里的部族。矩趾鸡的由来据说是与这个部族的一个历史传说有关。关于这个部族的名称,导游说是Chill,我查阅到的美国人写的资料里说是Koho和K'ho,无法知道是否有个中文写法,就叫鸡村人吧。鸡村人的外形很特别:皮肤黧黑,面孔也和主体民族京族人显著不同。鸡村人这样的人种才是南越的土著,他们更接近印尼的土著,比如巴厘岛的居民。长久地居住在封闭深山老林使他们保持了古远的民族特色。而经过两千年的流徙熔合,中南半岛的主体民族已经和我们的云南、广西人民没有多大差别了。
越南统一后,政府把鸡村人从森林里强行迁出,建立了鸡村。这些森林子民从此开始在大田里种菜、种茶、种咖啡。我询问导游这种做法的必要性。导游说,政府认为他们住在林子里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
一进村,我们在公鸡的塑像旁边围成一圈,听导游介绍和提问题。一个两、三岁大的男孩子跑过来,用一个植物的藤蔓在我的腿上狠很抽了一下,引起众人的哄堂大笑。我们跑到这里来猎奇,干扰了别人宁静的生活,以致于不懂事的小孩子都做出这样的不友好的举动。男孩子刚离开,远处切菜的老婆婆又冲着我们大声喊叫,导游听不懂她的土话,但我觉得那也不会是什么好听的。我看过一个美国人写的他在鸡村被一个反对被照相的男孩子用石块追打的经历,这老兄恨恨地建议大家不要到那里去。
村里的路非常泥泞,家畜、家禽的粪便也很多。队友中的一对老年越南妇女拒绝进村。这两个人一直不跟别人讲话,所以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她们的来路。她们衣着光鲜,浓妆艳抹,足登高跟皮鞋,使用美国造的湿纸巾擦脸。由于这些特征,也由于她们聆听导游讲话的越南语部分,我们猜想她们是从国外回去探亲旅游的越南人。我通常观察人并不仔细,尤其对女人(年轻时对青岛姑娘的观察除外),是她们中间的一个把她们在车上吃东西剩下的垃圾从车窗随意抛出车外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
村里的多数房舍是用杂七杂八的材料搭建起来的。因为是劳动时间,许多房舍空无一人。室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家具。猪养在靠房子的小棚子里,有一个用来做厨房的棚子里的小棚子里也养了一只猪。一位妇女带着她的5个孩子站在她家门前,允许我们随意照相。几个在门口修理农具的男子和我们互道问候。
我们来到了小学校。简陋的校舍里有几个教室,我们被允许进入其中一个。女老师衣着整洁,黑板上的越南字写得相当漂亮。孩子们也衣着整洁,有几个带着红领巾。来自巴黎的女队友是个小学教师,她仔细地察看了学生的课本并通过导游和老师交谈了一会儿。我觉得,我们插在课堂中间,又说话又拍照,实在是在干扰孩子们的学习。
我看到学校附近有许多孩子在泥地里玩耍,有些显然是在学龄范围,但是他们没有上学。这个学校只有三个年级。如果需要继续学习,那就得走出去了,当然也就需要承担更大的花销了。导游说,他的大学同学里有两三个少数民族同学,他们质朴、用功。
然后,我们到一个制作香的家庭作坊去参观。路上,我一把没抓住,在我们面前倒着走的导游一脚踩在一堆新鲜的粪便上。“这是要交好运的兆头。”他一边不断在地上擦脚一边自我解嘲。
作坊里有三个女人。一个有智障的丫头坐在那里傻笑。一个中年妇女用擀面杖把和好的香泥擀到细木棍上,就成了漂亮的香,非常巧妙。一个干净利落的尼姑坐在那里微笑,怀里坐着一只小狗,小狗用前爪捧着一柱香。这几个人白净面皮,显然是京族人。
最后,我们来到一个大棚,里面卖各种丝织品和其他纪念品。有些丝织品就是鸡村妇女的作品。什么东西都没有标价,是个无原则的讨价还价的地方。我无意买东西,只是在里面慢慢地看,一面和一个不是我们团队的游客攀谈。他来自荷兰,和一个朋友一起租了摩托,从大叻自己开来的。我挺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去他们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