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琉璃猫 于 May 11, 2007 21:12:59:
回答: 1.听课难 由 琉璃猫 于 May 11, 2007 21:10:52:
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把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安排到点点身边,并要求这个孩子帮助点点,同时,破例准许点点妈妈在后面陪读。阔别40多年,点点妈妈又重新坐到了一年级的课堂上。不禁思绪万千,感慨无限。
早自习时,孩子们一起高声地背诵着古诗,那念经一样的声调,让点点妈妈想起了当年的“天天读”。十几年的漂泊,早就忘掉了“自习”这一中国特色的集体学习,如今听起来是那样地亲切和陌生。亲切的是这种学习形式,点点妈妈就是在这种牙牙学语的气氛中背会了至今仍能脱口而出的“老三篇”;陌生的是在这群幼稚孩童的高声叫喊声中,那美妙的诗句失去了应有的韵律。可细想想,才6、7岁的孩子,能背下来就已经不错了。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
环顾四周,耳边的江南景色渐渐从点点妈妈的眼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四四方方的教室。教室前方的墙上镶着一块黑板,黑板上方悬挂着中国国旗,国旗上方是八个工工整整的大字:“求真 求活 思进 共享”。在黑板的左前方摆着一个可加热的家用饮水器,饮水器旁边是一个挂着窗帘的书架;黑板的右前方是一个双开门铁制电视柜,电视柜里放着25英寸彩电和DVD。教室的右侧墙是三个铝合金框的窗户,窗台前浅蓝色的窗帘从棚顶垂直而下;教室的左侧,整幅墙面分成“文海泛舟”、“大洋彼岸”和“理所当然”三个墙报栏;教室的后墙上有一幅似海洋一样的蓝色背景的报栏,这是孩子们的“进步表现栏”。班级里所有孩子的名字都列在这里,紧跟着名字的后面是一群小小的鱼儿,鱼儿越多的孩子说明进步越大;海洋中还“漂浮着”几条大鱼,鱼上标着孩子的名字,显然那是“吃”了许多条小鱼的孩子。
再看看孩子们的书桌,长方形的二人桌上铺了一块整洁的蓝色桌布,桌面下是孩子们可以放东西的空间,但因为容积太小,孩子们都把书包放在自己的木制椅子上。孩子们背靠书包,坐在剩余的那一小块地方。因为太小,他们不得不把小小的胳膊搭在书桌上。
“铃,铃,铃,”
上课的铃声响起来了,语文老师走上了讲台。
“上课”老师高声说道,
“起立”一位同学喊道,
“同学们好!”
“老师好!” 伴随着稚嫩的童声,孩子们双手下垂,深深地掬了一躬。
“请坐!”
“我们是最优秀的!”,孩子们高声喊着,坐在了自己的椅子上。
这堂课,班主任老师总结了孩子们的假期作业,表扬了练字和日记写得好的同学,并展示了他们的作业本。看到其中一个孩子写了满满的八本生字和一本日记,点点妈妈着实下了一跳,
“一年级的孩子就花这么大的功夫做假期作业,孩子还玩不玩了?”
讲完作业老师又强调了一些要求:
“另外,大家必须要喝热水,避免身体着凉!”
老师的话音刚落,坐在妈妈前面的点点就求助似地回头望着妈妈。妈妈马上就领会了点点的意图。因为点点在家里是喝凉水,连温水都喝不得的。
可是点点在家里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呀!
点点妈妈唤着点点的大名轻声说道。听到点点妈妈的话,坐在点点边上的孩子马上跑到前面告诉了老师。
“不行,这么冷的天,喝冷水会生病的。”老师的口气里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
妈妈再瞅瞅转过头来的小点点,那泪珠已经在眼睛里转悠起来了。
随后,点点妈妈陪听了数学、体育、品德与生活等课程。可能因为天冷,那天连体育课都是在讲纪律和规则,孩子们整个上午都是在板凳上度过。不知道是因为教室冷(感觉至少18度以下),还是有意要到外面去逛逛,点点每堂课都要去洗手间两三次。到了中午,大部分孩子都坐在教室里吃老师为孩子们在外面统一订购的餐盒。
下午,点点妈妈看到点点基本能坐住了,就决定出去买教材和参考资料。看到妈妈要离开教室,点点拽着妈妈的衣服又哭了起来,老师一边拉着孩子的手,一边说:
“哎呀妈呀,还是个大宝贝呢!”
教室里很多孩子都注视着这一幕,个别孩子还偷偷地笑了起来。
点点妈妈不顾孩子的苦苦哀求,硬是掰开孩子的手,冲出了教室。
那天放学时,当点点妈妈来接点点的时候,只见这小家伙耷拉个脑袋背着个大书包,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妈妈决定继续陪读,老师也没有反对。教室里,老师又宣布了一条纪律:
同学们必须在课间的时候去厕所,同时直呼点点的大名,说给他一周的时间来适应这个问题。
看来点点不能再借故溜出教室了。其实那个厕所本不是他愿意去的地方。从加拿大一回来,点点发现的第一个惊奇的事物就是蹲厕?他称之为“floor toilet”。第一次看见妈妈要进蹲厕,点点吓得拽着妈妈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妈妈,千万别坐下!”。而这个学校的学生厕所是由一道石沟砌成,中间用几个板子分割成了几个蹲厕,但各个蹲厕之间没有单独的冲洗阀门,故虽然是室内厕所,但感觉与室外的公厕没有什么两样,这比起点点第一次见到的家庭蹲厕,又差了一节。点点表面上没有抱怨什么,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总是尽量避免在学校方便,每日清晨都要处理好个人“大事”才去上学。
那一天,点点妈妈只陪了一堂课就溜出去,直到午饭才回来。因为大部分孩子和老师一起在教室里吃饭,老师也就很负责地担当起督促孩子们吃好饭的角色。每当孩子们想要结束午餐,都举着饭盒来到老师面前,老师通过了才可以撂下碗筷去玩儿,但多数孩子会被老师说服又再吃几口盒中的饭。而素来挑食的点点则总是流着泪从老师的桌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稍过一会儿,他又端着没再动几口的饭盒走回去,此时老师也只好叹口气,让他结束午餐。
其实,老师订的饭菜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在家长们看来是挺可口的。点点还小,估计总会慢慢适应的。点点妈妈最担心的是孩子吃饭喝水的问题。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吃饭不能喝水,其理论是水会把胃液冲淡,进而影响食欲。点点的老师就是持这个观点禁止点点在吃饭的时候喝水。那天,点点妈妈告诉老师,国外长大的孩子,大概都是这样。至少点点的姐姐就是靠水就饭长大的,但老师坚持说国外的饭菜没有中国这么油腻,点点妈妈也没好多说。其实,我们在国外的家里吃的都是中餐。
看着点点一口口干咽着饭菜,点点妈妈既心疼又无奈。可是老师却对点点妈妈说:请放心,你不在这里,孩子会很快适应的。果然,没过几天,点点带回来两只小纸鱼,说是那天吃饭时,一口水没喝得来的。看着孩子高兴的神情,点点妈妈不得不赞叹老师的耐力和孩子自身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