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思考】先秦的思辨精神是咋整丢的?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CHI 于 January 04, 2008 20:49:03:

答宾布二贤弟


对此一问题之研究,中外已有大量论著。以愚之孤陋,略知其一二,罗列如下。

秦统一六国以前,中国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多个国君共存,各方诸侯林立。这种政治中心的多元化局面,同城邦时期的希腊及中世纪以降的欧洲很相像,它为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辩论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那时,各小国(或诸侯)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不蝉精竭虑地修内政,治外交,强国防,呈完全的自由竞争状态。在这种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人脑或者说思想是第一重要的资源。

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称为“士”的读书人阶级。它是从西周的贵族体制中最低的一级演化而来。从春秋时期起,西周的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的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蹬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即代表了“士”的原型。

虽然儒墨两大家的学者激烈地辩论,但他们都是在野的,都以“天下”为己任,即他们都谋求建立良善的政治制度,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并确立了“士志于道”这一共同志向。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个人,儒墨学者们都不具有官方的权威角色,辩论中完全以理服人。第二,虽然有些学者在特定的时间里受雇于国君,他们治学的志向中却没有功利成分。关于这两点,可以在儒墨经典中看到很多例证(彬贤弟:请给出几个《论语》中的例证)。千百年来,这些例证都成为中国人道德教育的典范。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学者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国君“礼贤”的运动。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首要之务,进而演变成政治舞台完全操纵在“士”的手里。而当时的“士”都是流窜在各国之间的“游士”,没有国界的限制,且每人都可以讲几个国家的语言, 如齐国语,楚国语,赵国语… … 等等。他们人数庞大,国际流动性又强,外语流利,实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势力。因此,当时衡量一国或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竞成为最重要的指标。正所谓:“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尽管受到如此器重,但他们还是“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不得不奔走各国之间以求“仕进”,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谋生专业。所谓先秦的思辨精神,正是指这一背景下的“士”对“道”的纯粹的追求。

到了汉朝,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举在“士”与“仕”之间建立了通道,学以禄利为目标,“思辨精神”渐灭。

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帝国。最初他并不把“士”看在眼里,但由于“士”阶层形成的巨大的社会动力,一步步逼使所至。刘邦为巩固刘家天下,建立了许多独立的世袭王国和侯国,由刘氏子弟分别统治。战国时期的多元政治中心的局面又重现于统一的帝国之内。这时的“士”又以“游士”的身份活跃在各独立王国的小朝廷之中,在大一统的帝国中为分裂势力推波助澜。如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是和“游士”的政治活动分不开的。了解了这样的具体历史背景,我们就懂得为什么汉武帝紧接着“削藩”之后,一方面在公元前124 年创建太学,立“五经博士”和“弟子员”以及设科射策等一系列的措施“开科取士”了。他深知只有广开入仕的途径才能将“游士”尽量引进大一统的帝国体制之内,变离心力为向心力。

汉武帝所创立的“开科取士”制就是在中国施行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关于科举制在统一帝国历史上的功能与意义,余英时先生有一篇通论性文章,论述了它的正面效应。但科举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在这方面,梁任公先生在将近百年前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抄录如下。

梁任公在《晚岁读书录》中论道:“太史公作《儒林列传》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读者不得其解,谓是史公叹美当时儒学之盛,此误也。《史记》一书,凡称废书而叹者三。其一则《十二诸侯年表》,称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其二则《孟子荀卿列传》,称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并此文而三,皆以叹息于世运升降之大原也。盖古之学者,为学而学,自广厉学官之制兴,于是学者始为官而学。为官而学,学自此灭矣。故史公既历举六国及楚汉之交齐鲁儒生之抱道自重,复举叔孙通,公孙弘以后,公卿士夫之趋时承流,两两比较,而无限感慨,系于言外。班孟坚深知其意,故直揭曰:‘禄利之路然,诚耻之诚伤之也。’日人后藤新平,治台有声,吾尝询以台湾教育之状。答曰:‘台人非欲仕进者,则不愿就学,欲教育之普及,殊非易易。’吾闻其言,而唏嘘不能自禁。夫台人此种思想,受诸故国者也。而全国中此种思想,则自汉开禄利之路以后,相传以迄今日,而故疾中于膏肓者也。故科举一废,而举国几无复向学之人,学堂及外国留学生所以不绝者,恃变形之科举以维持之耳。欧美日本,几于无人不学,而应文官试验者,不及百之一,此正乃学之所以盛也。我中国若不能将学问与禄利分为二事,吾恐学之绝,可计日而待也。”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