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思考】再论春秋诸子百家的产生和消亡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binbin 于 January 09, 2008 16:57:16:


感谢驰兄对此题目的讨论。对此题目,愚弟也曾大感过一番兴趣。曾经有过许多感
想。可惜未曾做过系统的笔记(读书心得)。以至随着时间推移,自己的一些想法
和掌握的资料已经模糊。现将残留在脑中的一些想法轮廓加以整理。在此作些补充。

谈诸子百家的消亡,就不能不提他们的产生过程。先秦的诸子百家,产生与春秋战
国时代。那时的大环境,驰兄已经概括:“多个国君共存,各方诸侯林立。这种政治
中心的多元化局面,同城邦时期的希腊及中世纪以降的欧洲很相像,它为言论和思
想的自由辩论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余以为,除了相对稳定的(注意,这一点相当重要)诸侯林立这个客观环境,还有
一个更大的因素,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那就是物质基础。

春秋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这个社会经济大变革时期,是当时的中原民族生产力大发
展的时代。而带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是炼铁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从历史考古资
料看,我国的炼铁技术,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开始走向成熟的。西周末春秋初,秦襄
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时代,铁已经使用并为人们所熟悉。在春秋后期,我国
已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不是偶然的巧合。由铜器(包括青铜)到铁器,这实际
上是个技术飞跃。它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铁
制的镰刀,铁制的扒犁,披荆斩棘、开疆破土全不废功夫。

陡然曾加的生产力,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于是,温饱思淫欲,人们在
声色犬马之余,有了思考的物质基础。也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这其中,余以为,
墨家最具纯哲学内涵,但太过超脱,符合清雅之士的口味,当权者和普通百姓未必
能领会或愿意付诸实践。而法家又太过务实,属于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哲
学。惟有儒家具有系统的,既可为统治阶层服务,又能为普通百姓接受的理论。

百家的消亡,直接原因是秦对六国的统一。版图的统一随后就是:统一文字、统一
车距,统一货币,度量衡。。。最后演化到用梵书坑儒来统一思想。当时,除了秦
国的史书得以保存外,六国的文史诗歌等等仅保留一份在秦宫内,其余一律销毁。
而那些保存在宫内的六国存书,后来又被项羽一把大火烧个干净。梵书坑儒的恶果
是不言自明的。其后的70多年间,中国未曾出现任何新的思想(家)。以至于西
汉初年,距离“六王毕,四海一”仅几十年的时间,学者们想搜集秦代的历史,却
已无史料可查。当时的许多史实多靠口述得以流传,已无法考证。

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汉时期,中国又产生了如贾谊、董仲舒、王
充、扬雄等多位对后代深具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思
想家。他的种种政见对巩固汉朝的统治和中原民族的强盛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他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虽然对大一统的国家有过积极的意义,却也埋下
了中国思想界从此“万马齐喑”的恶果。

“为官而学,学自此灭矣。” 精辟之至! 但在东晋时期,还是有一批不屑为官的
知识分子,他们靠清谈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思想。一时间,清谈成为士子们的时尚。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南北朝的时期。可惜,这些清谈从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再后来五胡乱华,使得中国北方长期无思想可言。再后来,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
现过既“诸侯林立”,又“相对稳定”,又“物质基础极大的丰富”这样的局面了。

另外一件大事,佛教在汉朝被传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得到当权者的支持而大行
其道,也对传统中华思想中的流派造成冲击和整合。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