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二黑 于 April 11, 2008 16:44:23:
回答: 哪敢劳老弟你写读后感, 由 老黑 于 April 11, 2008 11:37:21:
读了一遍。对不起,没有太多的感觉和触动。:-(( 好像,这里面的很多话题都
已经被讨论过。
回过头来重读了一遍你的前言。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给我感受最深的,却是这篇作者前言。作者以一种时而
文学诗意般的但总地说来是平淡的叙事风格,涉及到很多严肃的话题。*
作者显然是尽量使自己的文字保持平淡,以减少读者对作者主观动机的怀疑。当然,
这也可能就是作者本人的职业素养。但是,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莫洛托夫的敬重。
而他又要尽量克制自己,尽量不把自己的观点情绪带到作品里,不容易。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无论读者(包括我自己)的背景如何,总是能在某个地方读
到自己认同的观点,而在另一个地方,却又感觉受到某种触动;*
当然是这样,但前提是严肃的作品。这一点,应该不是问题。
*而所有这些严肃的话题,与我们吉坛这段时间的讨论到的各种话题,似乎多多少
少都有所涉及。正是由于最后这个理由,我把它推荐给所有朋友。希望大家也同我
一样,有所感受,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这个话题太大了。有点找不着北。吉坛的话有这么严肃吗? 如果老黑指的是最近
“藏独”,“奥运”发生的事及诸网友的评论,那倒也算是“有的放矢”。(前两
天晚上喝高了之后,梦中干的事属于无的放矢。:))但是,如果要求吉坛的文章能
够象丘耶夫期待的那样,“我掌握的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哪怕就是为了这个在
电气火车中坐在我对面的小男孩”,恐怕既不切实际,也并非办坛的宗旨。说句让
你泄气(不是谢顶)的话,这吉坛上,能够耐着性子看完您这篇大论的人都不会很
多。
下面是个人的一点读后感:
总的感觉,苏联即使是在铁幕时期,也是相当开放。像莫洛托夫这样的被判定为反
党份子的人,居然被允许和自由诗人频繁接触,这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不可想象
的。自由诗人的存在,这个事实本身也是那时的中国无法想像的。
对于丘耶夫,显然这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有自己独立思想,又相当清高的人。“对
此书也是如此。我为它工作已达21年,不慌不忙地想:让它在大家都读厌了这类题
材的书籍时再出版吧!那样将会更有意思。”
“有人写文章说,斯大林欺骗了人民,他把人民吓倒了,镇住了。那么,人民的价
值何在?如果他们如此轻易地就会被欺骗,被吓倒的话?”
这个反驳当然有道理,却并不新鲜。其实,文革后的这几十年,我们中国人不也在
问同样的问题吗? 究竟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
美国没有华盛顿,今天一定会是民主国家吗? 很可能,但我不知道。
对于莫洛托夫,对我有所触动的是这段话:“我们所设想的一切,并未全部实现,”
“许多事情的结果不如人愿。一些事干得相当不错,但现在看来又远远不够。你们
享受着现成的一切,然而你们也必须努力干才行。”
还是用丘耶夫的话来总结吧:“我觉得,像莫洛托夫这样的人,对许多事都是用自己
的尺度来衡量的。部分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此。”
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