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说明。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老黑 于 April 11, 2008 23:00:43:

回答: 老黑好! 由 二黑 于 April 11, 2008 16:44:23:

实话说,我敲出这篇东西时,藏事和奥火都还没发生,若读出“有的放矢”,纯属偶然巧合。不过,这篇东西里直接地,含蓄地提到很多话题,或多或少隐隐约约地都和坛子里的话题有关。

比如,当我批评民主党议员们集体“反悔”伊战时,其集体政治人格不能不被有所看低时,我脑袋里想着的,就是丘耶夫的这句话:“在我看来,一个人,不管他过去是否曾为正义而斗争,只要他背叛了自己,他的人格就算完了。”因为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不同,政治人物做出政治决定,尤其是重大政治决定,应该基本上基于他的某种成熟的——如果不是坚定的话——政治理念,说高点儿,就是某种政治信仰,怎么能够说抛弃就抛弃呢?对老百姓来讲,这种行为还可以美其名曰“见错就改”:),但对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人物来说,这种错误本就不应该犯,而且还集体犯集体改。:)

又比如:看看现在国内主流知识分子群体的所在所为及其在咱们吉坛上的反映,要么蒙下媚上,要么哗众取宠,不再奢望“良心”和“脊梁”这样的高底线,就像丘耶夫那样,不慌不忙,不随波逐流,只想给那个坐在他对面,那个望着窗外的小男孩——也就是为将来——留下一点儿“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还不行吗? 不过呢,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不这样就会没饭吃,我也能理解。问题是:一个个都活得美美的,还都是“名人”。。。

又比如:“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我们坛子讨论过二战期间的“日本人民”和文革期间的“中国人民”的历史作用的问题,“英雄创造历史”,但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什么样的“人民”,就创造出什么样的“英雄”。这在你看来已是一个不是问题到问题,:)但在我看来仍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从你引华盛顿的例子来看,你把作者的意思搞反了。:)

又比如:。。。:)

用丘耶夫的话来总结吧:“我觉得,像莫洛托夫这样的人,对许多事都是用自己
的尺度来衡量的。部分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此。”——这恰恰就是我在读这篇文章中受到的最大的“触动”之一。当我有时用“自己的尺度”在坛上猛烈“攻击”某种观点(这必然也涉及到个人)时,其实事后我自己也并不感觉好受——虽然谈不上什么“悲剧”,因为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并实行自己认同的说法:“对于善与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不用你泄气,其实我一直没上这东西,就是也觉得它太长,也太严肃,谢谢你指出。以后咱们还是风花雪月外加断行瞎扯蛋好。:))

“读了一遍。对不起,没有太多的感觉和触动。”——没有太多“感觉”,是你已经站在了一般问题已不是问题的高处;没有太多“触动”,是因为你已经近乎完美。:)))俺还不行。

周末!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