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行:))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七九河开 于 December 29, 2008 20:03:53:

回答: 【历史 政治】再批茅于轼放宽18亿亩红线的观点 由 愚人 于 December 26, 2008 21:58:45:

感谢霍兄的链接,看到茅于轼亲笔写的东西,我觉得这不象一篇论文,倒象一篇檄文,他想说的是实现土地市场化的问题,同时揭露18亿亩红线的实质。给他归纳一下,顺序上做一下调整:

1.城市化的进程不可抗拒,随着这一进程耕地的减少在所难免,不是任何人能挡住的。

“现在我国大约有六亿城里人,有七亿农村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大约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也就是说,三五十年内城市人口要翻番。这样的城镇化不占用农用地怎么可能。难道让加倍的人口仍然挤在原有那些土地上。可以肯定18亿亩的红线要不了三五年就要突破,除非我国的城镇化没有进展。”

“几年前国务院还发布过规定,要求冻结农用土地,不许可将农用地改作它用。这就更荒谬了。一块土地作什么用,要看它周围的环境,它本身的条件。怎么能说,不论什么情况永远是用作农用最好呢。事实上这种错误规定根本无法实施。全国已经有无数的耕地改作了它用。”

2.随着耕地减少,出现粮食短缺的可能性并不大,出现了也能应对。

“改革以来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粮食产量取决于许多因素,耕地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包括如何用其他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灌溉等代替土地的机会,要投入多少其他要素能替代一亩土地。”

“拿全球的粮食供求情况看,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粮食供应。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17%,但粮价下降了一半。说明粮食相比于五十年前越来越丰富了。全球粮食供求的总形势,和许多其他大多数商品一样,是需求决定产量。或者说,有多少需求就能够生产出多少粮食。”

如何应对粮食危机:

(1)储备:“粮食生产有高有低,所以要有适当的储备。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储备粮应该是年消费量的14-17%。这从是多年来的经验得出来的。我国因为有过大饥荒是经验,所以储备粮特别多,估计达到40%左右(粮食储备是国家机密,我们只能从各种来源的数据猜测),超出联合国标准的两倍。”

(2)购买:“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生产的粮食有高有低,但是上下波动只有三四个百分点。百年一遇的粮食供给不足,也只有消费量的11%,约合五千万吨。如果全部靠进口补足,要用外汇约100亿美元,不到我国一年出口创汇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有足够的钱从国际市场买粮食。现在全球的粮食生产为23亿吨,其中粮食的国际贸易量为2.7亿吨。如果中国进口五千万吨,不到全球粮食贸易的五分之一。并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

3.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耕地不会无限地减少下去。

“市场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市场远比官员聪明得多。即使聪明的官员也只能从市场得到必要的信息来处理这一类问题。”

4.既然根本守不住红线,为什么还要划定红线?

“ 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当然,有些管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顾虑粮食安全而对耕地设下不许逾越的红线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因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这么强烈的骂人声。”

“ 18亿亩红线的数目完全是拍脑袋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研究。有人质问说,如果你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土地,你也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牙膏,多少鞋,多少汽车等等。那我们可以回到计划经济了。这话很不错。说明我国的决策部门还有不少计划经济的思想。这对国家可是一个危险。”

所以人为划线既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又增加了以权谋私的机会。可能这也是高铁生局长不敢辩论,拂袖而去的原因。

有否断章取义之嫌?:))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