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res 于 March 02, 2010 18:16:47:
回答: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发明奖的故事(二)分配到研究所却不受重用 由 res 于 March 02, 2010 18:13:55:
由于T的联系,我们研究所与他所在的地区(管十几个县)建立了合作关系,我经常来往,与当
地的技术人员和厂长们也非常熟悉,周末在招待所里常常与他们闲聊。就曾经问T,你那个研究
所也可以,为什么调出来?他不大愿意说,问急了,偶尔说一点,他的夫人还能说一些,那些技
术员们也能说一些,我综合这些,总算勾勒出一个轮廓。在大学时,他不大过问政治,喜欢学习
,对政治运动也比较反感,对学习不好的政治积极分子就比较疏远,对右派则是有些同情,批判
他们比较消极,被认为“只专不红”。政治辅导员WS想要批判会生动一些,叫他在批判会上“主
动跳出来”揭发,他觉得那个右派已经被打倒了,他不能再落井下石了,这样“反戈一击”的方
式容易给他更大的伤害。就不管当时政治辅导员怎么递眼色,就是没有跳出来!(这个政治辅导
员WS不仅尖嘴猴腮形象丑陋,而且阴险毒辣,后来在“交心运动”中,还曾经“启发”他“想上
山打游击”,以便进一步变成“敌我矛盾”。据说这个家伙后来被数学系的学弟在门口立过墓碑
)。气急败坏的政治辅导员WS鼓动学校派人来到家乡调查他,来人先对村干部说他是“内右”,
以便启发村干部说出他在家乡的反动言论,好进一步迫害他,本来他们家因为村干部占去半条垅
,为这个土地纷争曾经控告过村干部,官司虽然打赢了,但也结下梁子,村干部对他们家出了2
个大学生也很眼气,但是他们还是没有编造出他有什么反动言论(不知道农村干部还有淳朴一面
呢,还是有点良心等什么原因),其实低调的他在假期里,从来不与他人接触,也没有说过什么
反动言论。
但是档案里的“内右”还是背上了,毕业分配到研究所只是做外围的分析测试,觉得怀才不遇,
19××年科学院组建新的××研究所,就坚决要求去,但是在这个新的研究所仍然是外围和辅助
工作,接触的都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工作,而不是核心工作,直到打倒四人帮后,政治上有所放松
,才能进入“科研生产线”,后来还担任过“串线”(一条工艺线的技术管理者),解决了很多
技术难题,也写了一二十篇“论文”,参加全国的学术会多次。
直到很久以后出国,遇到一个搞人事的,才知道这是因为档案里的“内右”作怪,有这种档案的
人只能“控制使用”,不能参加核心工作。档案是领导凭印象写的,他又不告诉你,你也无法申
辩。右派还可以“平反”,“内右”连平反也不可能的!
19××年,对这个“研究所”已经失望,政治上不信任,工作上怀才不遇,这里环境也很差,水
中含氟量超标,小孩子都是氟牙,同时看到孩子在农村学校学习不正常,经常要求学生打草,捡
石头,学习质量很差,孩子就业考大学都非常困难,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希望,不如调到
生活条件好的地方,给孩子找个后路,就决定调走了。正好原来被打倒的“走资派”所长复位,
那年他被隔离审查期间的三十晚上,造反派把他家的电拉闸,抠掉保险丝,家里一片漆黑,所长
夫人知道找电工也是碰钉子,就来找他,他很快就给修好了,因为这点情意,所长复位后,说我
回来了,你就更不能走了,看他走意已定,最后还是批准他调走。趁参加学术会的机会,联系调
动,因为他的论文有点水平吧,无锡××厂,是个国营大厂,准备引进日本生产线的,这个厂的
情报室主任说他们急需你这样科技人才,回去向领导推荐,很快调取了档案,北京的××厂也希
望他去,并请他参观了他们的工厂,还谈了来后的工作想法。正在准备调动的时期,人事处找他
谈话,问他是否可以去×市,原来是×市×局的一个副局长,拿着S部长的亲笔信信,来研究所
要“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回去看看地图,在海边,还有点吸引力。副局长找他谈话,说
他们是老解放区,为中国革命贡献很多,但一直没有机会发展,迫切希望技术人员等等,这倒是
打动了他,人事处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要调动只能去×市,不能去无锡和北京,否则所里人心
动摇了,“我们这个研究所就不能办了”,后来知道是局长与他谈话后,已经认定就要他了,其
他人不考虑了,并邀请他去看看,差旅费由他们出,他说不必。
一次去上海出差,绕道到×市,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很热情。转车时售票员告诉他哪个车厢有几个
座位是不卖的,他早点上去,真的找到了座位,免去了一夜站着之苦,下车后小饭店的店员很热
情,饭菜也很实惠,在车站向一个当地人问路,居然一路领着他找,留下很好的印象。参观了当
地的工厂,了解了他们的能力和想法,觉得可以在工艺和设备上做出成绩,局的两个局长主动要
求他谈谈条件,那时还不好意思要价,只是说希望孩子安排国营工厂就业,能给个液化气户口,
宿舍有自来水,局长们一口答应。市面物价便宜,螃蟹4毛钱一斤,小鱼9分,苹果一两毛钱,觉
得来这里连食物结构都改变了,临走到局长家把螃蟹蒸熟,带上一个大旅行袋苹果,两天后到家
,看到螃蟹和苹果,全家决定去了!回来他就抓紧在技术做些准备,根据那里情况,他们想搞的
东西,他认为是行不通的,但是搞一些特种器件应该是很有前途的,在国外文献上,看到一种“
低噪声器件”,觉得有特点,它的表面影响非常小,因此噪声极低,稳定性特别好,就做了一些
技术储备。